古有“竹、木、牙、角”四大工艺雕刻门类,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牙雕作为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是极其具有传承价值的艺术流派。
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史记·微子世家》已记载:“纣始为象簪。”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
20世纪80年代末,为保护野生大象,国内外实施了“禁牙”条约,此后工艺界开始以冰封万年的猛犸象牙代替非洲象牙和亚洲象牙,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也让牙雕这种传统工艺重获新的发展空间。
猛犸牙雕如来佛-藏品来源:藏宝天下APP
藏品描述:“男戴观音女戴佛”,此件猛犸牙雕采用顶级猛犸大冰料,无暇满纹,整料立体深雕,高超纯熟的技艺展现,如来佛人物面相丰润饱满,手势清晰,盘坐莲花,仪态端庄,配之象牙的安神作用,用猛犸象牙雕刻的如来佛能够人们增加一份平和与稳重,化解人们的烦恼,帮助人们度过困难,护佑人们健康平安。
猛犸象牙雕承继千年牙雕工艺,汲取北派(以人物、花卉为擅)、南派(最为著名的“鬼工球”)技法,在人物、实用器具、装饰摆件等品类的制作上,发挥出极大的优势。
猛犸牙雕玲珑球-藏品来源:藏宝天下APP
藏品描述:玲珑球也叫鬼工球,是用象牙雕刻的镂空圆球。圆球嵌套多层镂空的同心圆球,每层皆可拨动,精巧繁复,令人叹为观止,堪称鬼斧神工的“神技”,所以才有“鬼工球”的命名。鬼工球技艺在清代发展到顶峰,那时世家子弟以腰间挂鬼工球为尚,因制作工艺十足繁复,所以价格不菲,是富贵世家才有资力购得的奢侈之品。这件鬼工球完美传承了广州南派牙雕的鬼工球工艺,色泽洁白,雕工精巧至极。
猛犸象牙埋藏地底数万年,在质地特点上,它比当代象牙密度高、硬度大、光泽度强,外皮化石和牙心呈现不同的质色,所以雕刻师在创作时倾向于运用包、裹、藏的手法表现各种物象,增添了猛犸牙制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猛犸牙雕弥勒手串-藏品来源:藏宝天下APP
藏品描述:猛犸牙雕弥勒手串以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寓意"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猛犸牙材料也比较润,纹路清晰。“人士悲欢大肚中,无奈尘埃装布袋”、“笑满乾坤愁尽扫,朗开日月霾全排”弥勒形象来源于传说中的布袋和尚,五代时浙江奉化人,原名契化,形体肥胖,面带笑容常口念偈语:“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后来成为民间不可缺少的神祇信仰。猛犸牙牙质光洁素雅,通体无暇,戴之可消灾解难,护佑佩戴者出入平安。
猛犸牙,俗称古象牙,又叫万年象牙。猛犸象就是长毛象,生活在冰河时期,古生物学家却在西伯利亚和冰雪地带等地,发掘到保存得很完整的长毛象尸体。所以,猛犸象牙的主要来源就是西伯利亚的冰冻层里挖掘出来的。猛犸象牙属于史前生物遗存,由于气候变化,大部分的猛犸象牙已经不能用于雕刻,在已发现的猛犸牙中约只有15%的优质材料可用于牙雕艺术,历经万年冰封,更增加其神秘性与历史意义,弥足珍贵。猛犸牙雕弥勒-藏品来源:藏宝天下APP藏品描述:用猛犸象牙雕刻的弥勒天庭饱满,眉目疏朗,含笑而视,慈祥而不失庄重,雕工比较圆润立体,衣褶线条飘逸,刀法流畅疏朗却不见丝毫粗疏,此工匹配良材,实为妙品。弥勒佛即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也称东来佛祖,是慈悲之心的象征。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佩戴这一题材猛犸牙雕的人,应是慈悲开怀,福气满堂之人。“善目慈眉笑口开,百川海纳大胸怀”、佩戴弥勒佛,能够带来福气、祥和之气,能够助我们招财进宝,事事如意。
猛犸象牙有“白色黄金”之称,在当下,猛犸象牙雕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新品,由于其存量稀少且不可再生,因此除了用作装饰品外,很多藏家将之作为保值、增值的艺术品进行收藏,“虽不是黄金,却比黄金还贵……”,看来这股猛犸象牙热潮依旧会持续很久。
猛犸牙雕九龙闹海--藏品来源:藏宝天下APP
藏品描述:猛犸牙密度大、硬度高、光泽度强,更由其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猛犸牙雕工艺品同样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价值,是当今牙雕艺术最好的原材料、以九龙闹海为主题雕象,构思新颖,别具巧思。
这件象雕在工艺风格上带有写实之意味,无刻画得格外精妙细腻,以简洁精准的刀法还原九龙,形态威猛生动,气势夺人的神态,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寓意着天子和帝王,是权威和尊贵的象征。曾经被历代皇室御用,猛犸牙与龙的结合代表了辟邪保平安。龙除了象征尊贵的地位,还象征着强大的力量,猛犸龙雕有着挡灾抵煞、镇宅兴家的寓意。
猛犸牙雕完美替代象牙的牙雕制品,从资源稀缺的角度衡量,猛犸象牙因其不可再生而价值更高,收藏前景十分广阔,是文玩界人人追捧的绝佳收藏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