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工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21世纪的今天,炎炎夏日人们消暑的方式大概就是短袖衣衫,从冰箱中拿出的那一抹凉意,以及躲在空调房里,避开那酷暑难耐。

那么在没有空调和电器的时代,古代人又是如何扛过高温呢?

没有什么是金钱解决不了的,就像古代有钱人的快乐,也不是你能想象的到的。

扇子:消暑第一神器

现代生活中在缺少空调或电扇的前提之下,散热最好的方式便是扇扇子,而古人主要的纳凉方式也是通过扇子。

都是扇子,品种却千差万别。

因着阶级地位,家庭富裕程度的关系,普通人家常常选用由竹子编制而成,俗称‘摇风’的扇子。

而个别的富裕人家则常常采用由绢帛编制而成的扇子,比起那摇风要更为轻便省力,也更能彰显档次。

文人墨客以诗画作于扇面之上,彰显自己文人身份的同时,既能消暑,又能添补情趣;达官显贵之余则将这扇风的重任交到仆人手中,自己只需要享受凉意就好。

而终究靠着几个仆人的人力想要达到纳暑的最佳境地有些强人所难,因此,‘叶轮拨风’也就应运而生了。

《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简而言之,便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经过人力作用,飞速旋转七个叶轮,从而搅动空气形成凉风。

纳凉效果要比自己手持扇子扇风要强的多,当然这种大东西大多还是出现在达官显贵之家,寻常百姓家却是难以见到的。

扇子的进阶产物应该就是‘空调扇’了,但是古人的巧思却是你很难想到的。

古人或是将扇子放置在水池的后面,亦或是在扇子前面加摆两盆冰块,这样,扇子在摇动之时,自然而然的输送的就都为凉风了。

由此,‘空调房’也相继出炉。

《汉书》中记载:“清室则中夏寒霜。”

彼时汉代皇宫中便已然存在豪华的避暑套房,这些套房中更是设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为床,玉晶盘装冰块,仆人则于一处扇风。

这些避暑套房被称作‘清凉殿’,成为了汉代皇室成员消暑的绝佳去处。

唐代的‘凉屋’与汉代的‘清凉殿’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区别在于,唐代的‘凉屋’傍水而建,直接采用水车的方式,将凉意送入屋中。

明代对唐代的凉屋进行了新的改革,《遵生八笺》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时代更迭,古人的纳凉方式多有变革,但是不论是‘叶轮拨风’,还是‘凉屋’,却都不是普通的寻常百姓能够消费的起的。

更豪华者还有‘降温亭’,通过将水引到屋顶,制造成人工瀑布,只为达到降温到效果,而这些,都是建立在金钱堆砌的基础之下的。

瓷枕:消暑第二神器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瓷器王国’的称号,以瓷器制成的碗和花瓶也一直受到众人的追捧,如此一来,由瓷器制成的枕头受追捧程度可想而知。

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躺在上面冰冰凉凉的,在严酷的夏日起到了消暑的作用,自然也就成为了古人消暑的第二神器。

张耒曾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写道:“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曾饱受暑气搓磨,在得到这一方瓷枕之后更是奉为上宝,觉得自己宛如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

李清照更是在《醉花阴》中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瓷枕虽然质地坚硬,但是那釉面独特的凉意也可以驱散这夏日的烦闷,于古人而言,随着制瓷技术的日益成熟,瓷枕不再是有钱人的专享。

但是,那些质地精良,画质精美的瓷枕仍大多落于有钱人手中,供其消暑享乐。

衣衫:消暑第三神器

提及扇子、瓷枕这些器物,不得不提的自然也就是古人的衣着穿搭,现代人夏季服饰多种多样,譬如短袖短裤,吊带短裙之类。

但是这样的衣着对于传统的古人来说有些暴露,是不被允许的,那么在应对炎热的夏天,古人在衣衫上有哪些变化呢?

丝绸单罗、纱衣等皆因其稳定的结构和良好的透气性,在酷暑难耐的夏日受到古人的广泛推崇。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犊鼻裈,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

何谓‘犊鼻裈’,无非就是上宽下窄、两边开孔,造型和牛鼻子相似的一种短裤,大多见于极其贫穷的农民。

他们穿着短衣、短袖、亦或是轻薄的贴身汗衫、背心,配上单裤、短裤,顶着酷暑,下到水田间劳作,如此暴露的穿搭并不常见,只有由于特殊的工作需要而有此选择。

换言之,比起需要下田劳作的普通百姓,古代的有钱人则常常会选择用薄如蝉翼的丝绸做衣衫,比起普通人的透气的麻衣,由丝绸制成的衣衫要更为轻透凉爽。

另外一种由竹子编制而成的竹衣,在透气和排汗功能上要厉害的多,因此更是得到了个‘隔汗衣’的称号。

用线将竹管编制成一件衣服并不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这就需要制作者的心细,以及材料的结实耐用。

选用集柔韧度高、强度大、吸湿散湿功能于一身的苎麻线,搓成细如发丝的线后一点点的将竹管相连,从而制作成一件成衣。

既要保证衣服的牢固度,又要保证成衣上身后不会因为弯折而损坏,工艺等繁琐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由于竹衣制作工序繁琐、成本高、工艺精细等特点,只有古代的有钱人才能够将其归置为专属服装。

饮食:消暑第四神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食纳凉却也是古人的另一重要手段,古人讲究四时令,按照时令差别食用不同的食物。

虽说古代没有电力,但是他们却有自己专属的‘冰淇淋’。

《咏酥》中写道:“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用牛奶制成的‘酥’加热到微微融化以后,慢慢的放置在盛有冰沙的盘子上,堆叠成山峦的形状,再放进冰窖里面冷藏定型以后端出,便是古代的冰淇淋,又称‘酥山’。

这不禁又让人有所疑惑,古代并没有冰箱,他们哪里来的冰块,又如何制成的冰淇淋呢?

《周礼》中其实已经交代了这冰的来源,周成王每年都会让指定专人在冬天采集冰块储存起来,等到夏季的时候再取出来用。

如此一来,便也形成了‘冰鉴’的早期雏形。

即便有此先例,冰块的存储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于南方城市而言,本就没有结冰的条件,又如何拥有储存冰块的能力呢?

这么一来,冰块的身价上涨,成为了普通人家消费不起的东西,《云仙杂记》曾云:“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战国时期的冰镇米酒;隋唐时期的酥山、冻饮、冷面;宋代的冰酪、凉浆、冰雪冷元子;清代的冰碗之类,都是古代有钱人的享乐之物。

普通百姓是万万享受不到的,那高昂的冰价早就已经将他们吓退了,更何况是享受冰块带来的凉意呢?

由器物到衣衫再到饮食,古代人精致的消暑纳凉均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其实不过是冰山一角。

古代的有钱人除了在家中避暑之外,还常常会外出寻觅绝佳之地,或是湖边吹风,亦或是夜上高楼,个别有钱人干脆直接自己建设一处避暑山庄。

《山中景》曾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

避开烦闷的尘世,躲到大山深处,茂密的树林从中,轻风凉爽,环境清幽,与城市的‘热’形成鲜明对比。

大山之外,竹林也是古代有钱人惯会选择之地:“暑气肆郁蒸,炎炎畏长昼。科跣衣不船,宁为礼法囿。维彼青琅玕,檀栾蔚深秀。坐卧于其中,清风满怀袖。常愿对此君,免俗不辞瘦。”

自古以来,消暑的方式其实都大同小异,不过就是选用轻薄透气的衣衫,输送凉意的器具,以及冰镇可口的食物。

只不过,由于古代的通讯交通等条件远不如现在这般发达,那么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形成价格的区间。

在有钱人肆意的享用冰块等器具带来的凉爽时,普通百姓可能大多是在树下纳凉,他们又何尝不想享乐?

单是采集冰块的利润就可以养活普通的一大家子,这让普通百姓又怎么会舍得去贪得这份凉意呢?

别看,古代的条件和现代相比千差万别,古代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参考文献:

《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过夏天的?——常德史志》年

《苦夏漫长,古人如何消暑——环球人文地理》年

《夏日食趣:古人消暑怎么吃?——新教育》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