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至年1月,我参加了中国科协探险协会组织的南极行,历时20余天的摄影创作留下了南极圈、南极半岛、南乔治亚岛、福克兰群岛珍贵的记忆和四组专题摄影作业。《水墨南极》作为第一组的导言已刊发,现发出第二组《冰雪南极》供读者分享。
冰雪是南极气势恢宏、奥秘幽深、魅力无穷的自然景观。伴随着亘古不变的狂风雪沙肆虐与洗礼,那里的粗犷高原、跌宕群峰、崎岖坡岭、峻峭海岸被终年冰雪所装扮、演绎出梦幻般的晶莹天宫。如果没有冰雪,南极就失去人类赖以生存的冰源宝库,失去了南极的气派与灵魂。正是天地冰雪的造化,南极绝妙的白色奇观,为人类文明焕发出期待的心灵、渴望的眼界与求索的征程。
人们都喜欢冰雪,它是人类与自然不可或缺的水源积养;它是生物繁衍、生态演化、万象更新的生命话题。这次南极之旅,我把冰雪同南极多维的生态系统有机融合,试图构成环保命题去观察与拍照。
南极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大约为美国国土面积的1.5倍。南极是一片大陆,为浩瀚的南大洋所环绕(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而北极却是一片汪洋大海,被众多陆地所包围。南极大陆是受南大洋的风暴、冰雪所侵袭而形成95%坚冰所覆盖的荒野极地。南极的内陆地区辽阔浩大,超乎常规的想象。内陆主要分为两个区域——海拔偏高的东南极冰盖和海拔偏低的西南极冰盖,统称南极高原。其平均海拔高度约米,最高地方海拔可达米。堪称地球上独有的冰雪荒漠,尽管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却终年缺少降雨降雪,高原空气湿度几近于零,偶尔会有粉末的细籁雪花飘落,经过无数的千年万载降雪累积,凝结厚厚的积压冰层。尤其海拔偏高的冰盖不宜融化,使南极拥有占全球72%的淡水储量和90%的冰雪储量。由于终年冰雪的沉积,冰厚度深层压力的作用下,冰体从南极高原如同断裂塌方受重力驱动缓缓地向低处、向周边海岸滑动而形成冰流,并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形成了体量大小不一的冰河或称冰川,并从边缘地区伸向大海,形成巨大的海上冰架。南极最著名的两大冰架,一为罗斯海的罗斯冰架,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二为威尔德海的龙尼冰架,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两者都位于西南极。非凡的冰架随时光的流逝裂变为更多冰山的主要发源地。
南极的冰雪以独特的方式,延伸至混凝土般坚硬的冰峰雪垅、冰盖、冰川、冰架、冰山、浮冰和海河湖泊的暖流。如果南极所有冰盖一次性融化,可使地球海平面总体上升60-70米。地球上近海海拔低于60米的陆地将潮涌成一片泽国。当下尽管南极最高海拔的冰盖大漠尚没有短期大面积融化的迹象。但地球的“温室效应”已经逼近南极,南极低海拔的区域,尤其是斜坡沿海的冰盖年复一年正在悄然倾斜运动。有的沿海地区每年大约有多少公里宽的冰跌落到海中,形成漂浮的南大洋冰山。
据专家认为高于海平面5米以上的冰体可称为冰山,它的水上部分是水下部分的1/6-1/5,可见水下暗冰是航海与探险的大敌。冰山可分为平台型和不规则型两类。平台型冰山是冰架在海岸边断裂跌入海中的冰山,其冰山上端表面较为平坦,依据体量类似舞台、类似宽广的操场。远处眺望有的如同大型战舰、威风凛凛,望而生畏。不规则型冰山海岸边冰体崩裂散落入水中形态各异、体量不等的淡水冰,其数量远超大体量的冰山。在夏日阳光照耀下,加上水浸风蚀和流动中纬度、温度变化,分崩离析的冰山被海浪刻琢拍打成星罗棋布的冰雕玉器杰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南极海景多样性,成为世界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并具有唯一性、原创性的艺术天堂。这些漂浮的冰体,有的如同玲珑剔透的绿色翡翠;有的如同网状洞穴、幽蓝水晶的迷宫;有的如同树木年轮纹理呈现出冰淇淋蛋糕般的诱人气息......伴随着精灵的啼鸣、大海的呼啸和冰雪坍塌的撕裂声,所有亲临者无不为大自然遥相辉映的交响乐而叹为观止,宛如神话般的仙境。这里不同的光照、色温、气象条件下,折射出夺目的光泽、色彩、影调、造型、质感与品位,实乃千姿百态、竞相争艳、熠熠生辉,这对摄影人来说,是一生中难得的创作体验和拍照良机。
遗憾的是世界上还没有哪位独立完成的探险家、科学家包括艺术家能完整地在四季中踏遍南极的东西南北中,甚至用镜头领略南极千古奇寒、万里冰封的全貌。实践所验证,南极的冰雪告诉我们,南极的一切成果需要人类共同的合作。
人们通常按分明的四季来记录光阴,其实南极没有实际意义的春天和秋天。只有夏冬两季之分。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为夏季,4月至10月为冬季,寒冬冰雪几乎封冻了整个进入南极内陆的航海线。只有夏季可以乘两线即西线和东线航程穿越海岸登陆南极。冬季只有专业的科考队破冰船才有可能艰难破冰前行。地球之底南端纬度90度是南极中心点,与其相对的是地球之顶北端北冰洋的北极点。冬夏两季涉足南极高地绝大部分是科考人员,局外的游人和探险者去南极冰盖之巅的是极少数,而且旅行费用及其昂贵。我虽雄心勃勃,有前往揽胜的自信与勇气,但经费让我望而却步。这对去南极的摄影人都是莫大的遗憾。因为只有贯穿于南极山脉、东西两大区域冰盖及海岸,才能真正揭开南极全景影像的天书。
我二十几天南极海岸聚焦与思索,深深感悟到,南极不论是郁郁葱葱的陆地植被,还是川流不息的浮冰水系;不论是茫茫荒野的冰盖高原,还是银峰叠嶂的山脉;不论是大洋彼岸跃动的精灵,还是翱翔苍穹的海鸟,都是缘于冰雪的陪伴而更加异彩纷呈,也正是由于冰雪的覆盖让南极蕴藏着千古矿藏、地下湖泊、火山、陨石、古老微生物、古化石以及天地间气象万物所留下的原始轨迹;蕴藏着人类渴望探寻生存发展的规律与科学之谜。诚然,摄影采风不可能解决南极具体的物象变化,但却能在思考凝练生成影像内涵中与切身体验感悟中,发声谏言、提出问题,也许能找到焦点、难点和疑点话题,甚至是好的思路与建树。
这次摄影之旅,围绕冰雪题目,我想到的几个问题:其一,南极大陆的冰盖以及冰雪、淡水储存量级的变化,对地球气候、环境、生态、资源利用,有哪些重大意义与核心价值;其二,全球升温与人类工业化(大气温室效应)对南极气候、资源等会造成哪些不可恢复的实质性破坏,如何谋划制定与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应对机制和实施长期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其三,西部南极半岛地区和东部南极地区冰雪趋势比较,科学价值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比较研究意义的解读;其四,南极冰盖融化与地球环境变化对极地影响的预测研究等问题。
实践证明,宣传南极、研究南极、敬畏南极、捍卫南极都离不开影像的记录。影像的呈现与转换是认识万物的解码,是揭示大千世界生存、生机、生命多维空间的载体,影像将南极乃至整个地球村带来警示与期待,南极冰雪将给人类带来智慧与力量。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新华社中国图片社特聘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