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男主角贾宝玉是谁?这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贾宝玉的真实原型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他是作者在真实经历基础上创作出来集正邪两赋于一身的艺术形象。我从三方面总结宝玉的真实身份:情学角度;“多余人”形象;主要人物的结局。

一、曹雪芹独创情学,在《红楼梦》书里列了情榜:宝玉是“情不情”,以“不情”(不近情理)为情;黛玉是“情情”,以情为全部。从“情”的角度解构宝玉的形象,这是符合作者的本意的。

宝玉作为荣国府的未来继承人,出身尊贵,冰雪聪明,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宝玉虽然生在封建大家庭,但他对举业不感兴趣,始终怀着真诚的心和周围的姐妹、奴婢相处。在别人眼里,他是对着鱼咕咕唧唧的怪人,了解他的知道他心地纯正,用情待人。鲁迅先生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正因为他的“昵而敬之”,读者才能体会到他所敬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悲剧;他的“爱博而心劳”是把女儿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放在在自己的关心当中。宝玉的形象符合贾雨村口里说的正邪两赋之人。

宝玉是多情的人。

《红楼梦》一经问世便有着有石破天惊、摧枯拉朽的影响力,并不在于它写了谁家的事情,而在于小说引起了读者对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噬的悲剧的深深思索。宝玉的情是尊重女性,敬重女性,用心体会青春生命的欢乐与不幸。透过宝玉的眼睛,读者看见了“花落水流红”,看见了多少有才的女子香消玉殒,如晴雯被逐、金钏之死、迎春之死等。作者用宝玉的情控诉不公平的世界,尽管在封建秩序下显得那么得“合理”。“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鲁迅先生语)

贾宝玉像

二、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多余人”形象。如同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一样,一方面宝玉清楚地认知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灭亡的趋势,如此奢靡无度又不事生产,怎能一直持续下去呢?另一方面宝玉无法摆脱封建的观念和寄生的现实。他是“新人”,有着时代的局限,没有新的出路。

《红楼梦》是刻在无才补天的石头上的,小说里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包含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思想活动。曹家曾四次接驾康熙南巡,这个百年诗礼大家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曹家与皇帝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风波的影响。现实中曹家的由盛转衰带给曹雪芹深刻的人生体验。宝玉在初期身上有着贵族子弟的陋习和不良嗜好,随着认识的深化和现实挫折的教育,他逐渐摆脱了这些恶习的影响:不再打骂奴婢;更加同情、体贴被压迫的女性。

曹雪芹像

三、宝玉的原型就是作者曹雪芹。《红楼梦》毕竟是十七世纪写就的小说,可查的资料甚少。幸运的是,作为曹雪芹的重要合作者的脂砚斋写下的批注帮我们梳理了散佚的情节和结局。脂砚斋也明确提出:“真真确有真事”;脂砚斋提供了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黛玉的因病投湖自尽,宝钗的“金簪雪里埋”悲惨命运,湘云的“白首双星”结局,以及宝玉的二次出家等。脂砚斋的批注是真实可信的,宝玉的原型也必然是作者曹雪芹本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