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而四时气候不同。春季气候转暖万物开始复苏,待到百花盛开时景色最是宜人;秋季温度渐降,万物开始凋敝,人们在丰收的同时也开始迎接新一轮的生命轮回;冬季严寒,那肃杀的寒风更是让人想要裹紧厚厚的冬衣,一直待在温暖的火炉旁……
同春秋两季相比,夏季和冬季犹如两个极端,夏季的高温令人热不可耐,冬季的严寒则让人感到冰冷刺骨。但就算如此,寒冬还可以增添衣服,唯有这炎炎夏日却显得有些酷热难当,今天的我们还可以坐在空调房里,与酷热一较高下,那么,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又有哪些消暑巧计呢?
一、冷饮消暑法:北人藏冰天夺之,却与南人销暑气
六月初六日,是护国显应王崔府君的生辰,对于宋朝人而言,这一天格外重要。到时,各地的显应庙都会提前做好准备,以供香客们炷香祈福。
崔府君的生辰处在一个很巧妙的日子,六月的天气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升温,但却恰好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对于不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祭祀崔府君的同时,还可以逛逛庙会、游船,就当做酷暑来临前,最后的“休闲时光”。
有诗云:
“帝城六月日亭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当然,既然是以“避暑之游”为支线的庙会,各种“清凉”的消暑活动自然是不可缺少了。宋人笔记《武林旧事》记载:“六月六日,显应观崔府君诞辰,自东都时庙食已盛。是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时物则新荔枝、军庭李二果产闽,奉化项里之杨梅,聚景园之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
瞧瞧这配置,简直就是宋代版的水果主题美食派对,光看着描述就能让人想象到当时的盛景了,但这才刚刚开始,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
夏天于我而言,最期盼的莫过于冰镇西瓜、冰冻凉虾,以及冰激凌这类冰爽清凉的消暑神器了。
冰箱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诞生对于人类而言,意义实在是太重大了,我们能够在夏天,吃到美味可口的冷饮,它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冰箱虽然才诞生一百来年,但是古人夏季吃冰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的周朝了。《周礼》中便记载了,周成王每年让凌人在冬季采冰,储存在地窖好等来年天气炎热再使用的事迹。
甚至于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冰箱”——冰鉴。
只是与我们现在的冰箱不同的是,冰鉴本身并不制冷,它是通过将冰块放置在木头或者青铜制成的箱子里,然后借着冰块散发的冷气达到冰镇食物、使室内凉爽的目的。
换言之,古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通过在冬天储存冰块的方式,做到了在夏天吃到冰饮的奇迹。
不过,对于生活在南方的朋友而言,即便想用地窖储存冰,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气候都不符合结冰的要求,纵然南方的朋友有心储冰,奈何水不结冰也是很让人纠结的一件事。
这时,就催生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生意:北方的朋友在冬季挖冰块,然后卖给南方的朋友,那时候卖冰利润极高,往往只要找到销售渠道,一窖冰就足够养活一家人了。
后唐古书《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正因为冰块金贵,崔府君的生辰这天,就会有一些富商专门组织好仆人,来散发暑药冰水给来往的游客,以期积攒一些功德,引得崔府君的注目。
一些有生意经的小贩也早早看好了商机,他们当街列好桌椅板凳,再立上一把青布伞,便开始叫卖:“来一来,看一看了,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白醪凉水、水木瓜、冰雪小元子、凉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
冰雪小元子的做法有点类似福建的“四果汤”,它的原材料包括糯米粉、豆子、砂糖、蜂蜜和冰块,做的时候首先就要将豆子碾成粉,然后和糯米粉、砂糖拌匀,接下来再将其捏成丸子,下沸水稍微煮一下定型,这样“小元子”就算做好了。
倘若有客人中意冰雪小元子,店家便会备上一碗“小元子”,最后再往里面加入些许蜂蜜和冰块,如此,一碗甘甜清凉的冰雪小元子就算做好了。这样一碗美味可口的冰饮下肚,那滋味怎一个美字了得。
能够摆在街道上售卖,足可见得,夏季吃冰饮,在宋代已经成为一种全民追求的潮流。
看过了民间的冰饮,咱们再来看一看朝堂上的饮冰习俗。
宋代的采冰、储冰事宜,由皇城司、光禄寺和司农寺的官员负责,每年的十二月到明年的二月,相关官员会组织人开采约五万段左右的冰块以待夏季使用。(史料记载宋朝每年约消耗三万八千三百段冰,为了防备储存过程中的损耗,往往要多开采百分之四十的量,每段大约斤)。
这些冰块除了皇帝自己家人使用外,还会分给朝堂上的官员和守卫宫殿的侍卫一部分,以彰显皇恩浩荡:“自初伏日赐学士冰一月,每日半担。”
兴许是冰饮实在太好吃了,《宋史》里还记载了一则宋孝宗因为饮冰水过多,导致闹肚子的趣闻。
有一次,宋孝宗和礼部侍郎施师点聊天时说道:“朕前阵子饮冰水过多了,忽然就闹肚子了,幸好没过多久就平复了。”
施师点闻言沉默了,他斟酌了一下语言劝言到:“自古人君当无事时,快意所为,忽其所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
诚如施师点所言,冰饮一时爽,还是要注意适量饮用为好呢,否则还会有闹肚子的风险。
器物消暑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聊过了各式冰饮美食,接下来咱们再来看一看古人的消暑三宝:衣着、住房和器物。
提到消暑的衣服,今天的我们有裙子、短袖,而在古代,也有各种有创意的消暑服饰。《韩非子·五蠹》里说,尧“冬日麑裘,夏日葛布”,这里谈到的葛制成的衣服就是古人常见的消暑神器。
除了麻、葛外,芭蕉芯做成的“焦布”衣和蚕丝做成的纱衣,也是古人所钟情的消暑服饰。《金瓶梅》第二十七回中就提到,西门庆在花园中翡翠轩卷棚内避暑时,“只见潘金莲和李瓶儿家常都是白银条纱衫儿,密合色纱挑线缕金拖泥裙子。李瓶儿是大红焦布比甲,金莲是银红比甲”。另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过一件“素纱襌衣”,这件素纱衣轻柔透亮,整体分量仅49克,若是在家中穿上这样的素纱衣,那一定是相当清爽的了。
不过素纱衣虽好,但是一件清凉的衣服能够带来的凉意终究是有限的,古人消暑神器中的王者还是要属——消暑房。
消暑房,又名凉屋,它堪称古代版的空调屋。
古代的文人雅士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寻一处山清水秀之地修一处宅院,即便是那些不愿远离庙堂的人往往也会在繁华的城镇里修一处有水有树的小园林,来彰显自己的格调。另外,这样的住处除了风景优美外,还可以起到电视剧里常见的避暑山庄的效果。
文人雅士们为了追求意境,他们在布置园林时,长松修竹、清荷水池自不必说,有条件的话,他们还会在庭院中种上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等各式各样的花朵。等到夏天到来的时候,庭院中修竹浓翠蔽日,鱼儿在清荷间快乐嬉戏,这时,主人家在庭院的树荫下搭上一把凉椅,手里拿上一把竹扇,轻轻一挥,清风徐来,风中还夹杂着各式花朵的芬芳,岂不快哉?
倘若累了,想要进内屋歇息,空调屋一定能让你满意。
古代的空调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一些特殊的区域修建房屋,例如在井上修一栋屋子,夏天的时候借助井口散发的凉气来控制屋内的室温。
另一种就是利用冷水循环的方法,将水引上屋顶,任其沿屋檐而下,形成水帘,达到给室内降温的目的。还可以在屋子周围修建依靠水力转动的风扇,当风扇把水激成水雾吹进殿内时,也可以达到消暑的目的。
躺在清凉的空调屋里,枕着冰凉的瓷枕,身下是竹子编成的凉席,真应了李清照那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炎炎夏日,这样冰爽清凉的生活实在是不要太爽了。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还流行着一种特殊的消暑器物——竹夫人。
竹夫人长三四尺,外形如同大号的椭圆枕头,里面是空心的,外表有很多通风散热的圆孔,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抱着它睡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降温的目的,苏轼先生有诗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
由此可见,古人在消暑这件事上构思的奇巧淫技,可是相当有料的。
赏景静心消暑法: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小的时候,时常埋怨夏天过于炎热,这时,就常听老人讲:心静自然凉。
宋代诗人温革也曾说过“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因此,我便记住了消暑的一大秘诀就在于“心静”二字。
那么,何以“心静”呢?
宋代磁州窑出产的某款瓷枕上,有一副《携琴访友》图,图中风和日丽,一名古人正背着古琴跋山涉水去寻访自己的友人,他的脸上洋溢着淡然而期待的笑容,一点也没有因为路途险远而产生的疲惫、烦恼之感,于他而言只要能和友人把琴言欢就是人世间最美的事了,路远、天热这样的小事何足道哉呢?
这便算得上是“心静”了。某种程度上,这位访友的古人也算得上“心外无物”的心静状态了。
当然,心静并不是非要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心安宁下来,不为杂事所扰也算得上心静了。
例如古代雅士中流行的一种“留宿湖心”的赏景法,便是这种静心消暑法的典范:
约上三五好友,寻一闲暇之日,不谈工作,只是纯粹的登船游湖。艳阳高照时,大家在柳荫下垂钓闲玩,等到“月上柳梢头”时,大家一边吃着捕捞起来的鱼儿把酒言欢,一边静静欣赏着月光泼洒在湖面上的美丽景象。
倘若喝醉了,凉席往船上一铺,就当做是床直接躺上去,当湖面上的微风轻轻吹拂在身上时,睁开眼,就是满天星斗,那场面,岂不快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