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女儿花
古代官宦或富贵人家的女儿,通常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外面的世界是否精彩或是无奈,对她们来说或未可知。春去秋来,岁月悠悠,长日更觉无聊,便会无端的生出些春思和秋怨来。这种思和怨被人们特别是被文人们称之为闺怨。
张玉娘画像
闺怨往往是一段爱情故事的开始,元时的杂曲和明清时的爱情小说里基本上都是这样写的。不仅如此,小说里还都会有一个十分相似的细节,那就是这些女儿家大都喜欢舞文弄墨或通于琴棋书画。
但宋朝女词人张玉娘的故事却不属于小说或戏曲,虽然她后来也曾被人们写进了文学作品里。
张玉娘字若琼,南宋末年(浙江)松阳人,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宋朝的官员。玉娘自幼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在父母的调教下不但女红一流,而且遍读诗书典籍,才思聪慧敏捷,擅写诗作词,被后人比做汉时的班昭。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人。
我们暂且不说她写的词,先看一首题为《紫香囊》的诗: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女儿花。
香囊是古代女孩子的喜爱之物,通常贴身而带,自然是精美而小巧。能把一首诗绣在上面,也足以见得张玉娘不仅善诗词,女红也甚为精熟。
张玉娘精心制做这样一个香囊是为自己吗?当然不是。它是一个信物,经历并见证了张玉娘整个爱情故事的传奇。而接受这个信物的人,就是玉娘的表哥沈佺。
这又是一个表哥和表妹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之前我们知道的有陆游和表妹唐婉的故事,之后还有纳兰容若。但这两位的爱情结局并不美好,那么,张玉娘和表哥沈佺的爱情是否也意味着不幸呢?
在古代,官宦或富贵人家之间的联姻,大都讲究门当户对,对于张家而言,沈佺的家世最初是符合这一点的。他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世孙,他的祖辈和父辈史上虽无记载,想来也是承袭了祖上的辉煌,不然张家又怎能在玉娘十五的时候就就与沈佺定下婚事?
这桩婚事似乎瞑瞑中就被注定。据说,张玉娘和沈佺生于同年同月同日,只是沈佺比玉娘早了三个时辰。沈张两家本来就有中表亲关系,二人自小接触颇多,可谓青梅竹马。而沈佺不但长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也颇负文采,两人都爱好诗词,可谓情投意合。因此玉娘对这门婚事非常满意,亲自制做了香囊相赠,以为终身相许之信物。
在古代,女孩赠送香囊给意中人并不为奇,奇的是张玉娘能把自己写的诗绣在上面。所以,在他们的故事里,香囊已不仅仅是一个信物这样简单,那细细密密的针线寄托了一个少女的全部情爱。纵有千丝万缕,她却独持一针(贞),因而玉娘为自己取号为一贞居士。
张玉娘有两个侍女,一个叫紫娥,一个叫霜娥。不用说,这两个极富诗意的名字也是出于玉娘之手了。紫娥和霜娥不但长得好看,而且也受了主人的薰染,在诗词上竟然能经常与玉娘相承相和,虽是主仆,却情同姐妹。同时玉娘还喂养了一只鹦鹉,她把鹦鹉与两个侍女合称为闺房三清。
愁结雨冥冥,情深天浩浩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张玉娘这个少年女郎,在有了爱情之后也会经常做一些欲凭新句破新愁的事情:
凭楼试看春何处,帘卷空青澹烟雨。竹将翠影画屏纱,风约乱红依绣户。小莺弄柳翻金缕,紫燕定窠衔舞絮。欲凭新句破新愁,笑问落花花不语。
这一首《玉楼春》写的是春光春色,但我们从词句中看到的却是玉娘思春的模样。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仿佛描写的就是那天的情形。
锁在深闺的张玉娘起来慵自梳头,打开窗子,凭楼远眺,看到的竟是一派盎然春光。烟雨清澹,竹影斜屏,乱红倚户,这些静态的春意竟让她少女的情怀微澜荡漾。再看穿柳的小莺,衔絮定窠的紫燕,它们都在为自己的新生活穿梭忙碌,而自己却只能用慵懒的词句打发这悠长的时光。词句虽美,却遮不住新愁,轻轻浅浅的一笑,写尽少女的羞态。落花不懂,所以不语,懂得自己的只有那些新句。
无疑,张玉娘在用诗词编织着她与沈佺的情梦,然而梦毕竟是梦,梦产生于现实,而是现实却有些无情。
张玉娘和沈佺定婚后不久,沈家日渐衰微而破落,生活陷入窘境,而年轻的沈佺又看淡功名,毫无进取之意。门当户对的模式一旦被打破,张家因此便有了悔婚的想法。不料玉娘对沈佺的爱已是铭心刻骨,也不希望父母做下这等簿情无义之事,毅然写下《双燕离》一词,既表白了她对沈佺的情意,又向父母表示了她的不满和不屈。
白杨花发春正美,黄鹄帘低垂。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秋风忽夜起,相呼渡江水。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本来是一对双去又双来的燕子,却在一夜秋风之后被拆散东西飞,既然芳情将断,侣梦将违,我只能像憔悴卫佳人那样年年愁独归了。
词中大有今生非沈佺不嫁的意念。
所谓知女者父母,玉娘的父母自然清楚女儿的性格,无奈之下退让一步,告诉沈家:欲为快婿,必待乘龙。做我张家的女婿可以,但必须要有功名!
沈佺虽然淡泊功名,但是为了守住这份爱情,不得不违背初衷,与玉娘别离,随父亲赴京师赶考。用情至深的玉娘,不但倾私房相助,还写了一首《古离别》诗给沈佺,以表达自己的情深天浩浩:
把酒上河梁,送君灞陵道。去去不复返,古道生秋草。迢递山河长,缥缈音书杳。愁结雨冥冥,情深天浩浩。人云松菊荒,不言桃李好。澹泊罗衣裳,容颜萎枯槁。不见镜中人,愁同镜中老。
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我们说沈佺是一个幸运的男人,那是因为他今生里遇见了张玉娘;同时他又是一个不幸的男人,因为这次离别竟成为他们之间的永诀。
沈佺背负玉娘的终身托付,怀揣着那首带着洇洇墨香,浸满相思之情的离别诗,踏上了他的为爱大考之旅。留给张玉娘的只有两个词——思念和牵挂。这两个词填满了玉娘以后的日子。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沈佺踏上赴京之路不久,张玉娘就把自己小女人的牵挂和相思通过这首《山之高》跃然纸上。前面的几句我们可以不说,单是最后那句我心悄悄,就把她貌似平静而内心汹涌的思念之情刻画得细密而淋漓,悄然而酣畅。
然而相思并不是一首诗所能完全寄托得了的,思犹未尽的张玉娘又以同题写下了另外两首。
《山之高》其二: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
这首大有《诗经》遗风的四言诗,言短而情长,写尽了她心中的相思之苦和不堪。而下一首则以金石之坚对沈佺的心意加以肯定并感到欣慰,以冰雪之洁表明了自己的操守。最后一句千里相思共明月则巧化了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把思念之情升华得高远而深邃。
《山之高》其三: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朝云暮雨心来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也许是受到了张玉娘诗与情的鼓舞,沈佺最终如愿以偿地金榜题名,高中榜眼。得知这一消息后的玉娘心中那份喜悦该用什么样的词语去形容?那如同千年的等待一旦有了期盼的结果,眼里流出的何止是幸福的泪水。
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他们的故事从此将写满童话般的美好!
可是,文章写到这里我却不得不写上了这个具有转折意义的词语,我真的极不想在此时使用它。因为这个词表示的是一件事情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转折。而张玉娘和沈佺的故事,却在众人刚刚响起的掌声和祝福声中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让人真正认识到了什么叫世事无常。
远在京师的沈佺,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这次为爱情大考的试卷,在他幻想着即将与玉娘团聚的时候,却不幸染上了风寒,而且日渐沉重。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心里唯一渴望的就是与爱人的最后一次相见。但这一渴望最终未能如愿,沈佺病死在赶回松阳的路上。时年二十二岁。
紫娥和霜娥
在沈佺病重期间,玉娘每日都在牵肠挂肚,甚至茶饭不思。当得知沈佺的病或将不治时,她满怀悲情地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诉沈佺: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
这让我们想起了梁祝化蝶的凄美,那两只翩然相随的蝴蝶,延续的是生死不渝,千古不灭的恋情。而玉娘和沈佺的故事里却多了一重难求的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奇缘。
沈佺看到玉娘的信后心如刀绞,那才应该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疼痛。他可能会哭,但不是为自己悲伤,而是被玉娘生死相随的真情感动,同时也是因为今生对玉娘有所负而抱恨。他勉强支撑着奄奄病体,给玉娘回写了一首五律诗:
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妖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高情春不染,心镜尘难依。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此诗无题,却满怀无奈。既然生不能重逢,那也只有寄希望于身后,共跨双鸾翔游于日月星辰之间了。
独怪我,绣罗帘锁,年年憔悴裙钗
沈佺死后,玉娘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白日泪洗面,夜晚泪湿巾。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这首名叫《传奇》的歌曲,不正是玉娘对沈佺怀思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玉娘饱蘸泪水,写了两首以《哭沈生》为题的诗。单只看题目中的一个哭字,就让人不忍卒读,故本文亦将两诗略去。
玉娘的父母看到憔悴不堪的女儿,痛心不已,暗自垂泪。疼惜之余,也曾劝她另择佳婿。但是玉娘立志为沈佺守节,对父母说:妾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意思是若不是二老健在,女儿怎会苟活?早随沈佺而去了,哪里还有什么佳婿让我另寻?
什么叫心如死灰?此时的玉娘就是。虽有死灰复燃一词,但玉娘心里却再也燃不起生命和爱的火焰。
都说时间可以使人忘掉过去,玉娘却不能。
漫长的五年过后,公元年元宵佳节,相思成疾的玉娘口占一词,让侍女紫娥记下:
玉兔光回,看琼流河汉,冷浸楼台。正是歌传花市,云静天街。兰煤沉水,澈金莲,影晕香埃。绝胜似,三千绰约,共将月下归来。多管是春风有意,把一年好景,先与安排。何人轻驰宝马,烂醉金罍。衣裳雅淡,拥神仙,花外徘徊。独怪我,绣罗帘锁,年年憔悴裙钗。
这首《汉宫春·元夕用京仲远韵》,或许是玉娘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词。从此她郁郁而病,半月后郁郁而逝。那一年,她二十七岁,当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张玉娘戏曲造型
征得沈家同意,两家把玉娘和沈佺合葬在一起,从而成全了他们死亦同穴的夙愿。
侍女霜娥哀伤而死,紫娥亦自缢殉主。而那只鹦鹉,也在紫娥死后的第二天,发出最后一声悲鸣而亡。据说,鹦鹉死后两眼依旧圆睁,只是多了些哀痛。
张家将闺房三清陪葬在玉娘和沈佺墓旁,后世称之为鹦鹉冢。希望她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依然相伴,依然见证这一场悲悯的恋情。
结束语
随着历史为南宋敲响灭亡的钟声,在纷争战乱的年代里,玉娘和沈佺的事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