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琢玉随笔》

作者:王春艳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书号:ISBN-7---5

出版日期:年10月

湖南专业出版机构——云上雅集全案运营

即将在当当、京东、新华等各大平台上市发行

作者简介

王春艳,湖南邵阳人。有三十四年教龄和将近二十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系湖南省优秀教师,现任教于湖南省邵阳市第十五中学。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邵阳市作协会员。热爱生活,钟情教育,醉心文学。

序一:一部有情趣、启迪人的著作

张建安

新年伊始,我接到老同学陆高产兄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他告诉我,他的爱人春艳老师想出版一本散文集,希望我能给她一些鼓励,为她的著作写一个序言。作序是成人之美的事情,是一件好事,更何况是老朋友的吩咐,我没有理由不答应。

待到见面,才发现春艳老师是一位娴静知性的女士,话语不多,但句句实在。

我默默地翻阅她带来的书稿,从她那隽永质朴的文字里,我感觉到坐在我面前的春艳老师是一位才女。她天资聪颖、禀赋不凡,初中毕业就考进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先是在故乡小镇九公桥小学任教,后调红石中学任教。在较长时间里,她默默奋斗在乡村教育事业上。直到年9月调县城工作,年9月调邵阳市市区中学。匆匆几十年过去,教书育人一直是春艳老师的职责。看得出来,她对于教学是非常用情、用心、用力的。寒来暑往,她一路积极进取、向上,并且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春艳老师是一位学习型教师。对于学习,她刻苦自律,先后参加了大专、本科等学历教育学习和考试,为此打下了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业余时间,她博览群书,涉猎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建构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结构,这为她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和理想做好了铺垫。

春艳老师还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她在教学之余,把自己的所思所感付诸笔端,写教育感想,写育人随笔,更写人生感慨。特别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传统诗词和对联进行理解和分析,有情趣,有见地,愉悦人,也启迪人,充满正能量!这些文字大多在《湖南教育》《四川人文》《教师》《教师博览》《散文选刊》《神州文学》等刊物公开发表,或在湖湘教师“写作大赛”或“征文大赛”中获奖。真是功到自然成——年春艳老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年获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人们可以想象和期待:邵阳基础教育界一颗耀眼的教育明星正在冉冉升起!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它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本书是随笔集,名为“琢玉随笔”,可谓简洁明了,恰到好处。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便不能成才。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被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土块没有什么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历认真刻苦学习,以及老师、前辈的引导和现实生活的锤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般来说,要表达“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读书明理”之类的内容,是很容易流于平庸和肤浅的。如果不注意技巧,不讲究方式方法,不来点思想和情趣,那很容易沦为“泛泛之谈”,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好在春艳老师有较好的专业积累,有娴熟的文字技巧,有浓烈的人文情怀,她把这些普通平常的教学故事、“雪泥鸿爪”般的教育心得和人生感慨用随笔的方式表达出来,显得有情、有趣、有味,更有教化人、塑造人的意义,值得点赞!

很少为人作序,今匆匆写下以上文字充数。

年3月22日

于长沙松雅湖畔

(张建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三百人才”入选专家,教授,曾获第二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第六届毛泽东文学奖和湖南省首届湘江散文奖。)

序二:春暖花会开

黄耀红

多年以后,见到了王春艳。

岁月这条河,总会带给你我一些温暖的相遇。就像山涧那一线清溪,日夜向东,大海便不是一个梦境。

知道王春艳的时候,办公桌上还没有电脑。记得那时,每天还能收到那些写在方格稿纸上的文字,它们来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时分。

那些文字,在编辑眼里,都叫稿件。我遇见了,她的稿件,她的文字。

如果一个编辑的心,足够细腻,足够温暖,也许,从那些手写的文字里,从不同的语气与措辞中,甚至,从稿纸的折叠方式或纸张的光洁纹理上,都能隐约捕捉到涌动在文字背后的生存境遇,看见心灵的虔敬与卑微、执着与期待、渴求与梦想。

那一年,是公元年。那时,我刚转行做编辑,而那时的王春艳亦青春正好,如一株杜鹃开在邵阳县的乡间,开在那所山间的小学校。

现在,居然还记得她当年写的那篇稿子,是关于童话《坐井观天》的案例反思。文字很短,浅绿的稿纸上只写了几百字。

我记得,我以方格稿纸给她回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对文章的看法与修改意见。同样印象深刻的是,王春艳很快回了信。回信的语气很谦卑,充满了对遥远长沙、对杂志编辑的感恩与期盼。

信中,她说,一大早走出大山去镇上寄信。那个细节,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从那个细节里,我看到一个乡村教师内心朝向远方的那个“世界”,我看见了我自己的意义。不记得那篇文章最后是否刊发,便从此记下了“王春艳”这个名字,就像记住了那个上午从窗外照进的一缕光。

在那个时代,“书信”不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