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考证一派,自胡适先生提出作者是曹寅后代曹雪芹后,近百年来成为多数人随顺的意见。但遗憾的是在丰富的清代文献中,至今没有查到曹雪芹的直接记载的任何文字。因此爱好者将探寻的目光重回到明末清初,从明朝遗民中寻找《石头记》最初的作者,这与研究《金瓶梅》的“金学”思路一致:作者必为那一时期的“大名士手笔”硕学老儒,有丰富的豪门贵府生活和社会阅历,有与自传相近的个人生活经历。
明清交替时代,小说尽管是下里巴人之作,虽然正统官学是诗赋文章,但正是名门饱学大儒中别有怀抱的高手,才会以极深的功底,百科全书式的才华,去耗费心血,隐姓埋名撰写出长篇小说。
这样的作者非曹雪芹这种落魄旗人可以担当。胡适先生为考证曹雪芹是作者,因此一改初衷,认为《红楼梦》没多大价值,也为自圆其说吧。
明清交替时,文学圣手不少,比如张岱,石公是其中佼佼者。他最著名的是生前写的墓志铭,因他字“石公”,所以后人也称他的文字为《石头记》,写于70岁的墓志铭,记述了自己贾宝玉式的前半生: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花,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评点:石公《墓志铭》前两段写出,明代即有贾宝玉这种纨绔子弟,且信息量丰富,如贾宝玉的好美婢,与其他公子哥们的同性恋生活:好娈童,以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戏曲茶道,无所不能。
尤其是晚年回首既梦幻,好即是了,了就是好。陪伴他的破床碎几,还有缺砚一方,不免令人揣测张石公写小说,自以为是自甘堕落,却有一方缺砚陪伴,早已用“脂砚斋”的笔名写书,书中还有自评。
说明石头记与脂砚斋是同时流传的,很多人传抄都留下评语,都冠以“脂砚斋”。而“畸笏叟”的点评要晚一些。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已经是后人整理的,“重评”即整理抄成。而且石头记最早就是小说故事与评语共同组成一本书,书名应就称为《脂砚斋评石头记》符合明代小说刊行惯例,这时与曹寅的后代曹雪芹还没有关系,后来加入整理性质的创作活动是有可能的。
最终于乾隆年间完成于书商程伟元与文人高鹗手中,所以《红楼梦》会有明朝与清朝共存的生活场景,典章制度,是明清混搭,汉满杂糅的小说。与《金瓶梅》的以明写宋相仿,《红楼梦》是以清写明。再看张公石的几节《墓志铭》原文:
“学书不成,学节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仰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列传》《琅嬛女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琅嬛女集》)
此墓志铭言辞恳切,如石公在明朝灭亡之后,潜心于穷困潦倒中书著书写作,他能行世的著作是很多的,足以证明自己的官方正道。
但也许为书无以抒发之孤愤心曲,他写作了长篇小说《石头记》,悼明亡讽清之统治,如后世流传,怕后人误解或不解自己的衷曲,故先为自己写下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可以与今版《红楼梦》书前作者的自叙文字相对照,为何说自己百无用?是一块无力补天的顽石(石即玉),为何是一个罪人,为从繁华而堕入幻灭,最后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石公(~年),生于明代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出生仕宦家庭,曾祖、祖父都是明朝廷官员,父亲曾为鲁藩长史司右长史。明亡后隐居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早年有丰富的游历经历,写有多部文学作品,一篇《于园》反映了他对园林建的丰富知识,而《西湖寻梦》一文,写到一处名石人岭旁边两座山峰,使人联想到《石头记》开篇的神话: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