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金庸曾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对明朝做出“大明一朝,以剥皮起,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的评价。
通过这些文人的笔墨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明朝,尤其是明朝末年,都持有特别差的态度。然而,我们追溯历史都惊奇地发现这些被文人口诛笔伐的明朝昏君都遇到过极端天气和重大灾难,且因此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
明朝到底发生怎样的极端天气会造成如此严重的灾难,甚至一直被后人诟病?这一切都是因为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
明朝的“小冰河”时期从明末一直延续到清初。极端的气候除了造成社会动荡,还导致了王朝的覆灭。这不禁让人好奇,三百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冷?
气温骤降,四处冰封
在小冰河时期时,我国年平均气温都远低于从前,夏天旱涝灾害频发,冬天气温更是极度严寒。在这个时期,就连鲜少下雪的南方地区都会突降暴雪。顺治年间,谈迁所著的《北游录》中就有对小冰河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情况的记载。
顺治十年7月末,他从杭州坐船出发去北京。在他十一月七日刚到达北京后十一天,十八日运河便因气温低而冰封起来了。在北京生活三年后,他趁着3月运河解冻坐船返回。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推算出当时北运河的冰封期长达近四个月。
除了北运河的超长冰封期,气温的异常对我国南方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我国南方因纬度低,长期处于温暖适宜的气候。南方冬季时,我们鲜少能看见下雪,河流等水面通常也是结出薄薄的一层冰。
在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结冰后,河面冰层厚达三尺多。通常,河流冰封区大都是一小段距离。然而,当时从吴江一直到嘉兴的水面都有厚厚的冰层。过厚的冰层对交通出行造成严重影响。即使人工凿冰开路,每天也才不过前行三到四公里。
除了河流的冻结,陆地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阅世编》一书中就记载了安徽冬天的情况。书中记载道安徽连续多日都是大雪天,雪的厚度达一米左右。人们的大部分身子都被埋在雪中,行动相当的不便。
广东的地理位置因迫近热带,所以年平均气温都要高于其他地方。在广东的冬天,人们很难看到雪的踪迹,甚至现在的当地人们会穿短袖过冬。然而在小冰河时期,广东琼州地区鹅毛大雪不停,雪深数尺。这一时期因气候原因而死亡的人数达十万多。
在清朝初期像这样的极端天气,人们可以说是司空见惯。顺治九年,武清和遵化州都有大雪天气。顺治十年,保安地区更是有长达数月的大雪。更有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在《临清大雪》一诗中写道“白头风雪上长安”,可见当时雪之大都让人白了头。
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下雪或许习以为常,但冰雹却极少能碰到。纵然是碰到这种天气,大多也是小冰雹。然而,冰雹从顺治元年开始在我国境内地区接连上演。
据《清史稿·灾异志》中记载顺治二年三月平乐地区出现雨夹冰雹的天气,冰雹大小多像鹅卵一般大。同年四月到五月,文安、武乡和南雄均出现同样的气候。顺治四年,岑溪发生的雨雹更是像碗一样大。往后几乎每年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雨雹天气。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冰河时期的气温极度严寒且造成了许多极端天气。古代百姓对抗这种极寒天气的能力还很弱,无数的百姓的生命因此沉眠于严寒之中。
异常气候导致灾害频生
在庄稼的生长过程中,温度和水源对于庄稼的成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冰河时期”全国气温骤降,且夏天少雨多干旱,因此百姓连年收成不好,甚至是颗粒无收。同时,极端的气候导致蝗灾等灾害更加频繁的发生。
崇祯五年,中国西北地区因气候原因深受旱灾蝗灾的影响,因此导致庄稼颗粒无收。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人民对温饱问题通常有很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