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契丹族崛起于东北地区西南部的“松漠之间”,女真族则发迹于东北亚腹地的“白山黑水”。因此,金朝在复兴渤海城市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拓展,使包括今天吉林省在内的东北地区腹地的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金朝第一座都城,上京会宁府就位于今哈尔滨阿城区南、阿什河左岸的白城子。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起,至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迁都到中都(今北京)止,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历时几达四十年。完颜阿骨打年,金上京附近小城子村村民在村西推土建房时发现了一座男女合葬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石椁由10块石板组成,石板间以白膏泥密封,内置木棺。木棺制作考究,边、角均用如意纹银片包饰,棺上有丝织品覆盖,棺盖正中置一阳文篆书“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银质铭牌。遂知该墓系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夫妇合葬墓。丰富的丝织品遗物使该墓葬号称“北方马王堆”。齐国王墓出土丝织物主要是服饰,原料有绢、绸、罗、锦、绫、纱等,经纬线排列细密,弹性、韧性良好。考虑到《大金国志》记载,女真人故地“土产无蚕桑,惟多织布,贵贱以布之粗细为别”。如此看来,齐国王墓出土丝织物自然是来自中原一带无疑了。金朝统治者延续了渤海、辽朝的传统,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金史·太宗本纪》载金天会二年()春正月丁丑,“始自京师至南京,每五十里置驿”。金太宗时期“京师”为金上京,而“南京”则是燕京(今北京)。该路线自燕京出发,往东经平州(今河北省卢龙)、榆关(今河北省抚宁县)、锦州(古今同名)等地到达辽水(今辽河)边,渡河再北行经今天的海城、鞍山、辽阳、铁岭、开原之后进入今天的吉林省境内,并抵达金朝的济州(后改称隆州、隆安府),也就是辽朝的黄龙府。从这里继续北上,沿着过去的“鹰路”,就可以到达上京会宁府。这条路线也是宋朝、金朝使者及商人往来于中原内地和东北地区的主要交通线。随着金朝攻辽伐宋,版图不断扩张,这条交通线也在向南延伸。年,绍兴和议告成,金朝占据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与南宋划淮河而治。南宋每年向金纳贡“岁币”银、绢各25万两、匹(后来又有增加),自第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交纳。这些“岁币”从淮河穿越中原大地北上抵达燕京,再沿着冰雪丝路北上上京会宁府,史载共计里。有人统计,自金太宗天会二年至金宣宗元年,90余年间,宋朝共向金交纳丝绢万匹。假如把它们展开,总长度约万米,可从淮河岸边铺到金上京,折叠余层。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更有甚者,官方的“岁币”物资还远远满足不了金朝的需要,于是“互市”乃至走私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金以泗州,宋以盱眙为榷场。南宋向金朝输出的主要商品是布、麻、丝绸以及茶叶、中药材、丝麻织品、漆器、瓷器乃至铜器。金朝对铜镜的制造和使用控制很严,不许私造和在市场上流通。可是,从年到年,在吉林省前郭县他虎城、前郭县三家子金墓和农安县广元店古城等陆续出土了铭文“湖州真正石家炼铜无比照子”等字款的四面湖州镜。湖州在今天的太湖南岸,系南宋疆土,这些铜镜显然是当时的商人通过走私途径带到吉林来的。正是在宋朝贡献的大量丝绸支持下,金朝女真人的传统衣服形制和材料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绫罗绸缎,五彩缤纷,且日趋豪华。官宦族人、富贵之家的奴婢都得以绸裙缎带,身着罗绮。不言而喻,这正是金代“冰雪丝路”兴旺繁荣的一个佐证。本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郭晔旻/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07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