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

您的加入拓宽我们的广度

易初●清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德缘居书画院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藉山东临沂,他出身世家,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平原郡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他亲历盛唐的辉煌与安史之乱,在这场盛极而衰的社会大变革中,他积极参与,深谋远虑。在为平原太守时,他洞悉安禄山必反,表面上聚文人诗酒唱和,麻痹敌人窥探,暗地练兵筹粮,备战伺之。安禄山反,叛军势大,唐军望风披糜,独颜氏聚一十八郡义兵奋力抗暴,挽狂澜于既倒,他是非分明,理法有度,在争座位帖中洋洋可见。他情感深沉,在屈郁迸业的祭侄稿中感天泣地一泄无遗。正是他的才情契入了壮阔的时代风云,成就了颜书庄严博大、浑厚清新的艺术风格,饱含着盛唐文化的气象特征而为千古典范。

颜真卿自幼即爱好书法,常用黄土在墙上练字,曾受过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又结合篆隶和魏碑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博学,工词章,善正、行、草书,用笔遒婉严整,字体刚健笃实。他和怀素论书法时说“写字应用折钗笔法”,就是用笔要像折金钗那样有力。《宣和书谱》说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铁,戈如发弩,干变万化,各具一体”。他的字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以后的书家,不少人都临习过颜字。

(勤礼碑局部)

《勤礼碑》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71岁撰书来纪念其曾祖父颜勤礼立的墓碑。此碑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书字19行,阴书字20行,每行各38字。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

(勤礼碑局部)

《勤礼碑》系颜真卿撰文并书。书法苍劲有力,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颜真卿一生写的碑很多,都题有他当时历官的全部职衔,独此碑只题“曾孙鲁郡开国公”,这是他丢掉官职,被贬为吉州司马期间写的。《勤礼碑》为颜真卿晚期代表作,整碑磅礴气象中蕴含雅正之韵,有颜体一贯的以拙为巧、丰盈健美,但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相对而言,《勤礼碑》更突显笔力沉着,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此时颜氏书风已完全成熟。

(勤礼碑局部)

《颜勤礼碑》于唐史无载,宋赵明诚《金石录》有记,但无拓本传世,此碑直到一九二二年出土,才得见天日。颜氏一生书碑极多,早期的《郭虚已碑》及《多宝塔碑》、《感应碑》受欧褚等书风影响,显方严而秀润。中期的《东方朔书赞》及《郭家庙》、《李玄靖》诸碑用笔结字已具肥壮开阔之特征。中后期的颜家庙与麻姑仙坛碑之臻老辣生涩而雄浑之极,而晚期的《勤礼碑》则在磅礴气象中蕴含雅正之韵。用笔则集篆籀隶用笔之大成而又新法别生,结体更是风云开合而境界突变。颜书主笔突出、中侧兼施、提按顺逆取势、大起大落,刚极柔显,柔以韧用,方圆中见生猛,突兀中见和谐。空白处见气象,落墨处见精神,一波三折的弹性节节生力,浩荡回旋,气以送之,实古之未有,后继亦难。

(勤礼碑局部)

《勤礼碑》的字形、笔划特点:

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汉字有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对于这些字,《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

(勤礼碑局部)

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

(勤礼碑局部)

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   

(勤礼碑局部)

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圆笔中锋的笔法;并列两竖的相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捺画的厚重等都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条件。

白雪皑皑,林花遍地,在琉璃般光景里有碎玉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已至。

随云升降,纵风飘雪。大雪时节最美处在于其质本洁来还洁去,积雪满空山,何处寻游去?张岱说:“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修心得雅趣,深情之本心,在功名利禄之外看似实事用处,在日常住行中增加一些过滤的艺术,给日复一日的时间提炼一些生活之美学,也许便是张岱所说“冰雪气”吧!

“冰雪气”是一种空灵的气韵,世俗的又是儒雅的,空灵的又是真实的。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张岱《冰雪文序》

急风翻卷,雪花四旋飞舞,神物下降,漱玉琼瑶,雪竹琳琅,游鱼仰可,玄鹤起舞,是雪落得声音,如天外梵音。刘安《淮南子》“昔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下降”盛雪在师旷的眼中是怎样的,我们并不知晓,但听盛雪簌簌,心生感动。在师旷后几百年的东晋谢安一家人围炉赏雪,骤然大雪生起,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答:“撒盐空中差何拟”,侄女曰:“未差柳絮因风起”。因风而落的雪花在凛冬日里极美之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枝作飞花”。

天晴云淡,日光清寒,雪花沉积在大地上,水山一色,琉璃般若,白茫茫一片大地何等干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几笔疏淡的勾勒。雪霁当空最妙是窗外一枝寒梅,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此种心境当何?“引商刻羽,杂以流徽”抚琴而鼓,含着清冷的高洁,雪夜闻钟的静逸,坚守这份高洁纯净,待快雪时晴,雪自然融化,并不固守它的气节,回到初心的地方。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藉山东临沂,他出身世家,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平原郡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他亲历盛唐的辉煌与安史之乱,在这场盛极而衰的社会大变革中,他积极参与,深谋远虑。在为平原太守时,他洞悉安禄山必反,表面上聚文人诗酒唱和,麻痹敌人窥探,暗地练兵筹粮,备战伺之。安禄山反,叛军势大,唐军望风披糜,独颜氏聚一十八郡义兵奋力抗暴,挽狂澜于既倒,他是非分明,理法有度,在争座位帖中洋洋可见。他情感深沉,在屈郁迸业的祭侄稿中感天泣地一泄无遗。正是他的才情契入了壮阔的时代风云,成就了颜书庄严博大、浑厚清新的艺术风格,饱含着盛唐文化的气象特征而为千古典范。

颜真卿自幼即爱好书法,常用黄土在墙上练字,曾受过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又结合篆隶和魏碑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博学,工词章,善正、行、草书,用笔遒婉严整,字体刚健笃实。他和怀素论书法时说“写字应用折钗笔法”,就是用笔要像折金钗那样有力。《宣和书谱》说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铁,戈如发弩,干变万化,各具一体”。他的字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以后的书家,不少人都临习过颜字。

(勤礼碑局部)

《勤礼碑》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71岁撰书来纪念其曾祖父颜勤礼立的墓碑。此碑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书字19行,阴书字20行,每行各38字。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

(勤礼碑局部)

《勤礼碑》系颜真卿撰文并书。书法苍劲有力,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颜真卿一生写的碑很多,都题有他当时历官的全部职衔,独此碑只题“曾孙鲁郡开国公”,这是他丢掉官职,被贬为吉州司马期间写的。《勤礼碑》为颜真卿晚期代表作,整碑磅礴气象中蕴含雅正之韵,有颜体一贯的以拙为巧、丰盈健美,但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相对而言,《勤礼碑》更突显笔力沉着,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此时颜氏书风已完全成熟。

(勤礼碑局部)

《颜勤礼碑》于唐史无载,宋赵明诚《金石录》有记,但无拓本传世,此碑直到一九二二年出土,才得见天日。颜氏一生书碑极多,早期的《郭虚已碑》及《多宝塔碑》、《感应碑》受欧褚等书风影响,显方严而秀润。中期的《东方朔书赞》及《郭家庙》、《李玄靖》诸碑用笔结字已具肥壮开阔之特征。中后期的颜家庙与麻姑仙坛碑之臻老辣生涩而雄浑之极,而晚期的《勤礼碑》则在磅礴气象中蕴含雅正之韵。用笔则集篆籀隶用笔之大成而又新法别生,结体更是风云开合而境界突变。颜书主笔突出、中侧兼施、提按顺逆取势、大起大落,刚极柔显,柔以韧用,方圆中见生猛,突兀中见和谐。空白处见气象,落墨处见精神,一波三折的弹性节节生力,浩荡回旋,气以送之,实古之未有,后继亦难。

(勤礼碑局部)

《勤礼碑》的字形、笔划特点:

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汉字有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对于这些字,《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

(勤礼碑局部)

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

(勤礼碑局部)

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   

(勤礼碑局部)

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圆笔中锋的笔法;并列两竖的相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捺画的厚重等都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条件。

白雪皑皑,林花遍地,在琉璃般光景里有碎玉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已至。

随云升降,纵风飘雪。大雪时节最美处在于其质本洁来还洁去,积雪满空山,何处寻游去?张岱说:“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修心得雅趣,深情之本心,在功名利禄之外看似实事用处,在日常住行中增加一些过滤的艺术,给日复一日的时间提炼一些生活之美学,也许便是张岱所说“冰雪气”吧!

“冰雪气”是一种空灵的气韵,世俗的又是儒雅的,空灵的又是真实的。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张岱《冰雪文序》

急风翻卷,雪花四旋飞舞,神物下降,漱玉琼瑶,雪竹琳琅,游鱼仰可,玄鹤起舞,是雪落得声音,如天外梵音。刘安《淮南子》“昔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下降”盛雪在师旷的眼中是怎样的,我们并不知晓,但听盛雪簌簌,心生感动。在师旷后几百年的东晋谢安一家人围炉赏雪,骤然大雪生起,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答:“撒盐空中差何拟”,侄女曰:“未差柳絮因风起”。因风而落的雪花在凛冬日里极美之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枝作飞花”。

天晴云淡,日光清寒,雪花沉积在大地上,水山一色,琉璃般若,白茫茫一片大地何等干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几笔疏淡的勾勒。雪霁当空最妙是窗外一枝寒梅,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此种心境当何?“引商刻羽,杂以流徽”抚琴而鼓,含着清冷的高洁,雪夜闻钟的静逸,坚守这份高洁纯净,待快雪时晴,雪自然融化,并不固守它的气节,回到初心的地方。

吴昌硕(.8.1-.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其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其习画当在三十余岁与任伯年论交之时。一九一三杭州西冷社正式成立,被推为社长,其画名益扬,日人尤为尊崇。有《缶卢集》、《缶卢诗存》、《缶卢印存》及书画集多种刊行.吴氏诗、书、画、篆刻皆精。书长篆、脱胎石鼓,雄浑恣肆。篆刻上取鼎彝,下挹秦汉,钝刀硬入,茂苍劲。画擅花卉、蔬果、山水等,取法徐渭、原济、李诸家,亦受赵之谦,任伯年影响。尤以金石书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

吴昌硕幼年就从书法篆刻入手,并由此兼涉它艺。他于书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时间,虽是说“四体兼工”,但其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还是《石鼓文》。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而几千年来,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从其早、中、晚年各时期所临《石鼓文》来看,早期多忠与原作,直到六十岁以后才形成自我面貌,八十左右才独步一时,并能脱胎换骨般从似到不似,遗貌取神,足见其学习用功程度及功力之深。也正是他非凡的书法功力,才同时带动其篆刻及绘画的同步成功。吴昌硕以书入印,融汇秦汉古印及揉合金文碑版等金石文字修养,创造出苍浑古朴、独树一帜的篆刻新风。吴氏工篆书,尤善写石鼓文。中年以前,篆法不脱吴大澄、杨沂孙痕迹,兼取金石古意,然不过典雅古茂而已,虽学养有自,而未谓大观。及至花甲前后,用笔日渐老辣遒劲,老而能熟,老而弥新,气度恢宏,炉火纯青,隐然一代大家风范。吴氏亦善隶书、行书,且其中往往夹杂篆籀之法,观之别具一种情调的韵味。

吴昌硕在临习《石鼓文》过程中,不断地在用笔(线条)、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将自我体悟融入其中,个人意愿得到充分彰显。在用笔(线条)上,由瘦重圆润变中锋用笔;结体上由均匀工整变左右高低参差,内外疏密富于变化,上下大小强调形态;从墨法、章法上看,由纵横整齐、对称变参差错落、郁勃纵横、古茂雄秀的境界。从气韵上看,给人以雄壮、博大、生动、浩然的精神力量和气魄。与原《石鼓文》相比,其成熟时期的石鼓文,彻底改变了原《石鼓文》略显方正和圆匀平整的形态,充分显示出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种《石鼓文》,已经与原《石鼓文》相差甚远,被当时人称不像《石鼓文》,沙孟海评价说:“世人或以为先生写《石鼓》不似《石鼓》。由形貌上,确有不相似处。岂止先生功夫到家,遗貌取神,用他自已的话说是‘临气不临形’的,自《石鼓》发现一千年来,试问有谁写得过先生?”

吴昌硕的篆书进入《石鼓》,又走出《石鼓》,把“石鼓体”变成“昌硕体”。从匀称规整的《石鼓文》石刻,到蓬郁厚重的吴氏石鼓书法,以其雄强朴野、率放不羁的笔触造就新的书法体势,是篆书艺术的“涅槃”和新生。

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并不仅仅靠天分,而是比常人付出百倍的刻苦努力!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的吴昌硕,30多岁才开始临摹学习石鼓文,从零基础到NO.1,吴昌硕的“石鼓篆书”是如何登峰造极的呢?吴昌硕早年的篆书并没有受《石鼓文》的影响,此时他尚处于博采众长的学习阶段,个人面貌尚未形成。作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春正月的七言篆书对联《司马名高文纪汉,隃麋光重字临王》,我们可看出其笔法还比较稚嫩。

光绪十年()是吴昌硕篆书创作实践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吴昌硕开始接触《石鼓文》拓本,对其后来的书法产生重要影响。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终于炼成一代大师,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年(43岁)

吴昌硕得好友潘瘦羊赠送《石鼓文》拓片,花十二分力气,整日挥毫临习。

年(47岁)

日日临摹,仍觉得自己无一笔是处。

年(49岁)

虽然刻苦努力,无奈还是摆脱不了早期影响。笔画细瘦,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年(51岁)

杨沂孙的影响还是如影随形,怎么摆脱他是吴昌硕的一大难题。

年(60岁)

临阮翻天一阁本石鼓书,仍然觉得不够满意,吴昌硕在考虑如何兼顾虚实。

年(65岁)

临石鼓如临大敌,兵戈相接,如闻其声?握管时不敢放松一步,一放则气象逋矣!

年(68岁)

尽管与初期相比技术熟练,但吴昌硕对自己还是不满意,说自己笔力疲,未能虚实兼到,愧疚不已。

年(72岁)

已是古稀之年的吴昌硕,两年前被选为西泠印社社长,翌年写成大名鼎鼎的篆书《西泠印社记》。对于临摹石鼓,吴昌硕有了更多的感悟,宜重严而不滞,宜虚宕而不弱。

年(73岁)

这幅四条屏写得跌宕起伏,放达不羁。

年(74岁)

与友人饮酒谈笑,提起笔,信手拈来,件件都是精品。

年(75岁)

不再拘泥于原版石鼓,已自成吴昌硕之面貌。

年(76岁)

个人风格越来越鲜明,再无可与之争锋的敌手。

年(77岁)

虚实相生,朴茂雄强,渐入妙境。

年(78岁)

求字的人越来越多,本非心中所愿,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写。

年(82岁)

得石鼓残拓,再临一过。

年(83岁)

老来书写仍不懈怠,送给沙孟海的字不错。

年(84岁)

再临石鼓,功夫已臻化境,登峰造极,“石鼓篆书第一人”,再无人出其右。

不管吴昌硕早年如何学习杨沂孙,晚年如何醉心于《散氏盘铭文》,《石鼓文》却自始至终都是他反复临摹、学习、体会的范本。《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吴昌硕也让《石鼓文》得到传扬,可谓彼此相互成就!

总之,吴昌硕以《石鼓文》的形式和精神入“书”、入画、入篆,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天赋,在近代国画衰败之时,实现了中国画内部的衍变,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坚守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人画传统。他是在中国新旧文化交替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关键人物,是金石画风晚清过渡到民国的主要继承者,在近现代画坛,其地位与影响力无人能与之相比。

吴昌硕以一己之力和毕生用功,改变或者说开创了《石鼓文》的新面目,并融会贯通到他的诸种艺术载体上,通过改造传统形式语言来表现当下的情感生活,拓展了审美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传统书画印艺术表现语言的丰富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对待传统上,他提倡化古为今,反对一味摹古、食古不化,他说:“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为宗”,并主张“古人为宾我为主”,把学古和创新融合为一体。对他来说,临写石鼓文不是对原物的摹仿,而是寻找自己书风转换的一个过程。几十年的勤奋悟道,同时又具备打碎揉捏再创造的胆魄,凭借自己的才华、学养、气概,踏平荆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