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早期人类冶炼铜器的制作方法,穿越必备知识!加收藏再看哦~

在年9月19日,世界考古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奥兹冰人木乃伊”的发现。两名德国登山游客在意大利境内一侧的阿尔卑斯山脉探险时,发现了一具赤裸、扭曲、脸朝下躺在冰雪中的尸体——奥兹(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最古老人类木乃伊)。

刚被发现的奥兹

刚开始,人们还以为这是一具近代登山者的遗体,但经研究发现,这其实是一具早期人类(距今年前)的遗体!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无价之宝!被取名为奥兹!

奥兹冰人复原图

在奥兹的旁边,人们还找了他携带的一些物品:一把比他还高的弓、匕首、14只箭(其中12个是箭杆)、一把铜质斧头。

现代复制的部分奥兹装备

考古学家对奥兹的身份、死亡原因做出了很多猜测,有认为是意外冻死的、仇杀(身上有伤口)、祭祀等等,但咱们今天不管他是咋死的,咱就来介绍一下他随身携带的那一把铜斧。

红铜斧

这把铜斧在欧洲考古学上的历史地位很重要,因为很多考古学家在此之前一直以为欧洲在年前才掌握冶铜及铜器成型技术。

铸造铜器

这把铜斧总长61厘米左右,其斧柄由紫杉木制成,最宽处为10厘米左右,整体有些弯曲,金属斧头由红铜(纯铜)制作,含99%的铜、0.22%的砷、0.09%的银(研究显示制作这把斧头的原料就来自于当地的铜矿)!

检测铜斧

而且后来人们又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北麓同样发现了一把有年历史的铜斧!形制和奥兹使用的铜斧基本一样!

Ps: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目前发现的这两把铜斧都是红铜制作的,并不是青铜!所以可以判定奥兹是“铜石并用时代”的古人,而不是青铜时代的人类。

好了,背景介绍完了,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奥兹在年前是怎么制作出金属工具的(科学家对奥兹的头发进行过测验,发现奥兹参加过冶铜)。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为大家介绍过古人对自然铜的应用和古人如何冶炼出的纯铜,所以这篇文章里就不对如何从铜矿石冶炼出铜做更多的介绍了。

一、要制作奥兹使用的“金属工具”,首先要准备一些自然铜或小块儿红铜。

ps:自然铜、红铜、赤铜等,其实都是含铜量极高的纯铜(很多在99%以上),只是来源和名称不同罢了。

其次,在地上挖一个直径四十厘米的浅坑或建一个小熔炉,并在里面用木炭生起一堆炭火,然后把装有碎铜的坩埚(陶土烧制)放进去,并用木炭覆盖,同时还要开始不断的供风(用风箱或吹管都行)。

不断的为热炭堆鼓风,让其温度达到纯铜的熔点以上(铜的熔点为摄氏度)。

用牛皮条把模范绑好,并在牛皮条里塞上些木棒,以让模范合的更紧。

当铜块在炭火的不断加热下,终于熔成铜水时,就可以把坩埚取出,并快速把铜水倒入模范内(铜水上飘着炭也没事,用木棒拦一下就好),然后等其降温、冷却。

ps:模范有很多种,不光有这种封闭式的,还有开放式的。

当滚烫的铜水开始凝固后,就要把模具拆开,然后把红热的铜块放进水里冷却(不是淬火,红铜和黄铜淬火后会变软)。

当上述的操作都完成后,你就可以获得一个有较多杂质的“金属工具”了,稍微打磨一下就能装柄使用了,要是再讲究一点的,还会对刃口进行一定的捶打,这样能使硬度提升一些。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一种做法外,还有更精细一些的制作工具方法,如下:

二、使用泥模铸造铜质工具

使用这种方法冶铜之前,除了要准备好铜料、木炭和坩埚以外,还要准备好一个木制模型和一些泥土,用来制作泥模。

当刻好木制或陶制的模型后,就要把泥土湿润,但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使用普通的红泥制作泥模就可以),然后把模型按压在泥模上,压出“工具”的轮廓。

等到模型的轮廓在泥模上显现出来后,把模型取下,然后整修泥模。

然后把烧好的铜水倒入泥模里,等其凝固。

当铜水在泥模里冷却的时候,也可以往上面浇水,让其快速冷却,但浇水时要把握时机,一定要等到铜水凝固下来后,否则铜水会飞溅。

这个时候得到的“工具”还比较粗糙,有很多的毛刺,要经过打磨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当“工具”经过打磨去掉毛刺后,就可以使用石锤对它的刃口精心捶打了,因为是红铜,所以质地是比较软的,就算不加热,也能捶打出刃口,这种捶打是可以提高“工具”的硬度的,虽然提高的也很有限。

因为这种“工具”后期是要绑在斧柄上的,所以要对其两侧进行进一步的捶打,加工出侧边。

经过上述的操作以后,就可以得到一个早期人类文明所使用的“红铜工具”了。

最后将得到红铜器夹入准备好的斧柄上(61厘米),并用牛皮绳绑紧,如此,一件奥兹使用的工具就做好了。

这里也要说明一下:这种红铜工具是比较软的,用完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钝,所以要经常的对刃口进行锐化,而且因为红铜太软,所以也只能制作小型铜器。

学会上两种制作方法了吗?没学会不要紧,我还为你们准备好了第三种方法。

这种铸造方法被称为失蜡法,也叫做熔模法,需要用到蜡,古人们都是使用天然蜡,如蜂蜡或树脂(想知道古人怎么获得蜂蜡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