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022833.html科考队员在南极进行户外作业。“雪龙”号科考船。“雪鹰”固定翼飞机。张体军张体军工作过的中国南极泰山站。在零下40℃的南极过春节是怎样的一番体验?对于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张体军来说,这已是家常便饭。每当春节万家团圆时,他却仍在风速堪比十级台风的西风带中穿行。没有家人陪伴,没有团年饭,只有惊涛骇浪。春节过后,他仍要在冰天雪地中连续奋战数月。年11月8日,张体军随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船奔赴南极,启动建设中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这已经是他第7次南极之旅,从年开始,他连续参加了四次南极科考。近日,张体军向记者讲述了他惊心动魄的南极科考经历。因为要赶在南极的暖季抵达,每次南极科考基本上都在当年11月份出发,到次年4月份才返回。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向白皑皑的冰面时,张体军就会从睡梦中自然醒来,这是他十年来形成的生物钟。常年在南极户外作业,接受强紫外线照射,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嘴唇也有些开裂。“去南极次数越来越多,我也变得越来越黑。”张体军笑着说。连续4年在南极过春节农历腊月二十六,是张体军父亲70岁生日,张体军也通过海事卫星电话给远在天津的父母打电话报平安。父亲告诉他,不能回家过春节没关系,但要在南极把科考工作做好,为国争光。母亲对他的工作也很支持,对于儿子不能回家过春节,她也早已习惯。除夕夜,张体军所在的雪龙船正航行在风大浪高的西风带,窗外温度达到零下30℃。张体军坐在船上也能感受到船身的剧烈颠簸,一连一个月,窗外都是白茫茫的雪山和浮冰。这些在一般游客眼中的美景,对于张体军而言早就“审美疲劳”。张体军年进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年11月首次赴南极,担任中山站越冬管理员,在南极工作长达16个月。10年南极科考经历,让他练就了过硬的“睡功”,哪怕在剧烈晃动的科考船上,窗外是呼啸的大风,他也能安然入睡。对于在南极过春节,张体军并不陌生,从4年前的春节开始,他便都在南极科考中度过。这让他有些愧对11岁的儿子。“我正在培养孩子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不再因为爸爸出差而哭闹,而是对南极产生更多热爱和兴趣。”今年的年夜饭,张体军依然不敢有太多“奢求”。“绿色新鲜的蔬菜早就吃光了,现在船上基本只剩下一点土豆和萝卜,但大厨还是变着花样把年夜饭做得很丰盛。当然最兴奋的还是大家可以坐一起包一顿饺子。”在“雪龙”船上吃着滚烫的饺子,是张体军这个春节最温暖的记忆。对待蔬菜像照看婴儿因为从上海到南极中山站要一个月的时间,运过来的蔬菜通常都会烂掉,所以科考过程中队员们大多是吃一些简单的冷冻食物,遇到节假日的时候才会加餐。在南极中山站,最常见的“老三样”是胡萝卜、大白菜和土豆。如今的中山站已经可以通过温室栽培蔬菜了,但在十年前张体军初到时,条件还很简陋。他从年开始担任中山站越冬管理员,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管蔬菜。那时,蔬菜还没有专门的储存柜。“在南极保管蔬菜不像在家里,只能通过光照,或调节电暖器的温度。”张体军说,蔬菜太金贵,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蔬菜,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不要让蔬菜腐烂掉。因为在高海拔的冰天雪地中工作,对人体消耗非常大,如果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就不能保障正常工作,“所以必须保障队员们吃好”。张体军说,在南极,食物没有过期的概念,他们吃的很多食品虽然都过期了,但因为南极紫外线很强,病毒、病菌很少,所以吃了也没事。但如果能吃上新鲜食物,对于他来说是格外的幸福,“有一次,我去俄罗斯站,他们种出了一个新鲜的甜椒,我闻着气味就觉得陶醉。”一个螺钉都不能拧错张体军此行的重要任务是在南极罗斯海启动建设中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在南极建站,施工难度和压力都非常大。一个钢构不稳,一个螺钉拧错,都有可能导致建站失败。为此,张体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年12月初他随“雪龙”船首次抵达恩克斯堡岛,用直升机将吨物资部署上岛;年1月16日,“雪龙”船从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岛后,又输送了履带挖掘机、装载机和履带吊车等大型工程装备登岛,这些都是用于建设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的关键装备。张体军说,在冰雪蔓延的南极,要将这些“大家伙”运往岛上非常费事。有的装备重达28吨,无法用直升机吊运,只能用接驳船走水路运到岛上再卸下来,据他回忆,光输送三台重型装备就花了12个小时。到了南极后,张体军和科考队员马不停蹄,几乎一刻都没有歇。因为南极的暖季会出现极昼,所以队员们整天都在加班加点,最长的时候,队员们曾连续工作一个星期。经过他们20多天的连续施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当天上午,在庄严地国歌声中,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岛上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新站选址奠基仪式。饮食起居“不容易”南极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海拔米,最低气温接近零下90℃。从中山站到昆仑站有公里的距离,在年11月固定翼飞机启用之前,雪地车每天只能行进不到公里,需要约20天才能抵达。科考队每天早晨6点开始准备工作,8时准时出发,中途吃点酱牛肉或馒头,直到晚上6时住下。虽然南极到处都是冰雪,但在南极内陆科考,首要问题就是喝水。南极的水全是以固态冰雪的形态存在,只能融雪化水。队员们每天要采五六桶雪来融化。天气好的情况下,一天可以走60公里到80公里。雪地车拖着发电机,取暖、做饭全都用它。但在零下40℃的酷寒中,发电机经常出故障,科考队员只能靠几瓶热水度日。第一天还有热水,第二天变温水,接下来完全是凉水,只能吃冷食。“馒头和牛肉都冻得像石头,很难下咽。”张体军说。如今,中国南极科考已走过近34年历程,张体军感觉到居住条件在明显改善。从室外看,他们的生活舱都结满了冰,但一走进舱内,却很暖和,因为每个舱内都配有一个电暖气。很多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南极内陆科考的特殊需要,比如说遮光罩和窗帘,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极昼条件下光照对睡眠的影响。上个月,科考队员刚对中山站站区餐厅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过去吃“大锅饭”,现在成了吃“自助餐”。但对于队员们来说,在极端环境下洗澡依然只能“从简”,每个队员每天会有两张湿纸巾擦拭身体,就当是洗澡了。上厕所同样也是个问题,想舒服是没可能的,只能用简易厕所凑合着用。临时厕所就是用几块木板拼成的,木板中挖出一个雪坑,里面是用空油桶改装的便池,所有排泄物都会封装好带回中山站进行集中销毁处理。在零下40℃户外作业,张体军脚上要穿羊毛袜子,再套上特制的双层雪地靴。身上要先穿保暖内衣,再穿上羽绒衣,还要再套上一层连体防寒企鹅服。此外帽子也要戴两顶,还有护腰护膝等。穿上这些装备,光走路便已经气喘吁吁,更不用说在光滑的冰面上行走一天了。起初,张体军对于这样的生活工作条件也很不习惯,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如今已变成了40出头的中年人,他已经习惯了长时间在南极地区工作。南极“既凶险又迷人”长期生活在南极,队员会格外想家。加上饮食结构单一,不常吃到新鲜蔬菜,如果再休息不好的话就容易生病。在陆地上,像阑尾炎之类的病很容易解决。但在南极,阑尾炎却很令人头痛,致死率很高。“年我们一名队员出现阑尾炎,情急之下把他运输到最近的俄罗斯站。在中俄3名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两个小时的手术才把他抢救过来。”张体军回忆道。在南极科考,最大的风险还是深不见底的冰裂隙。冰裂隙上覆盖着积雪,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异常,但若不慎一脚踩下去,就有可能是万丈深渊。张体军也曾有过陷入冰裂隙的经历,在队友的帮助下才脱险。到后来,他连做梦都还梦到自己掉进冰缝。“南极就是这样,既凶险又迷人,这里是研究地球的天然实验室,有珍贵的宇宙陨石、冰盖进退的痕迹、亿万年演化的地质地貌。”张体军说,在南极科考也有独特的乐趣。比如,可以开着雪地摩托车在地球的最南端尽情地滑雪,在零下40℃的酷寒中喝一杯咖啡,那感觉别提多舒坦了。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后勤保障尤为重要,固定翼飞机是南极考察的一大“利器”,过去的30年里一直没有固定翼飞机,直到年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才配备。“物资运输如果靠雪地车,大约需要20天,有了固定翼飞机只要四五个小时。”张体军也全程参与了“雪鹰”的购置、改造及后勤保障工作,见证了中国南极科考的“航空时代”来临。按照计划,张体军将于年4月中旬随科考队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图/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5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