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智金蝉(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话表唐僧四众,历经万苦千辛终于来到灵山脚下,然而一个曾多次遇到的问题又一次难住了唐僧:

且看原著描写: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唐僧依照惯例,果然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

其实,在西行路上,唐僧曾多次遭遇过河难题,比如在鹰愁涧、在流沙河、在通天河、黑水河,每次都让唐僧同志陷入“哎呀妈呀”的纠结当中。那么问题来了,唐僧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外加一个龙宫出身的白龙马,怎么能让一条水拦住了去路?难道他们不会驮唐僧过河?

对于这个问题,在流沙河的时候孙悟空和猪八戒曾经做出这样的解释:

八戒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行者反唇答道,你行你来。八戒讪笑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行者微微一笑,道出原委:“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象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象那样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

事情真是这样吗?西行途中,唐僧曾多次被妖怪掳去千余里外,不妨做个统计:

譬如在平顶山那一章,金角银角大王就曾耍一阵风,将唐僧拿到莲花洞里。而在红孩儿那一回,也曾将唐僧摄去了,根据书中交代,红孩儿抓唐僧至少飞去了百余里。

如果硬要说这些妖怪还只是“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那么在老鼠精一回,就有更明确交待:

那妖精真身一幌,化阵清风径撞到方丈里,把唐三藏摄将去云头上,杳杳冥冥,霎霎眼就到了陷空山,进了无底洞。书中交代,唐僧这次在云头“旅行”了“千里之遥”。

而在玉华州一章中,也有类似描述:大圣望空称谢了,却入洞中,先解玉华王,次解唐三藏,次又解了八戒、沙僧并三王子,却令八戒、沙僧,各各使法,把王父子背驮回州,他搀着唐僧。不多时,到了州城,天色渐晚,当有妃后官员,都来接见了。

这里明确提到八戒和沙僧把玉华州王夫子驮回州府,而孙悟空搀着唐僧。按照“不多时到了州城”的说法,这次肯定是也御空飞行的了。

在通天河:八戒与沙僧,分开水道,径往那水鼋之第找寻师父。原来那里边水怪鱼精,尽皆死烂。却入后宫,揭开石匣,驮着唐僧,出离波津,与众相见。

通天河宽八百里,就算八戒与沙僧轮流驮负,并且假定从河中间出发,每人也有百余里的驮行任务。可见悟空“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的说法,指的并不是驮不动凡夫的肉身,而是另有所指。

在悟空与八戒关于“驮凡夫”的对话中,他还做了如下说明:“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取经工程严格来说应该叫做“传经工程”,是灵山的“东部大开发”战略,所以这一路上需要“穷历异邦”。取经团既要做好宣传工作,又要胜任开路先锋。假如我们仔细分析以上故事,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在遇到妖怪之前,不管千难万险,孙悟空三人是无法驮唐僧哪怕一步路;而剿灭妖怪之后,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在这些事件里,唐僧更多的是一个“任务触发器”的作用,只要其成功触发了灵山设定的任务,就短时间解除了“驮不动”的限制。

同时,对于取经团来说,取经所经历的艰辛既是任务,又是最好的历练。不管做什么事,欲速则不达,侥幸害己身。所以一路之上,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寒天,孙悟空也只是带唐僧檐下避雨,洞中避寒,饥则干粮果腹,渴则饮露餐风,而很少凭借法力去解决任何与降妖除魔无关的困难。

正因为一步一个脚印地“穷历异邦”,虔心志诚,所以最终到达灵山之时,唐僧脱去了凡俗驱壳,了道正果,一身轻松;孙悟空也如愿得了佛果位,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也成功脱了戴罪之身。

我想,这也是取经故事之于我们的一些教育意义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