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恰是出门游玩的好时候。北京历来有“燕京八景”、“燕京十景”的说法,如“金台夕照”、“卢沟晓月”等景观,至今为人们所称道.不过,少有人知道,除了著名的“燕京八景”之外,北京还有“燕平八景”。古时候的燕平,就是指昌平地区,早在明代,昌平就已经成为京城人游山玩水的好去处。那么,这八个景观分别是什么呢?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掌故?
作者:宗春启
“燕平八景”之“银山铁壁”
隆庆年间产生“燕平八景”
昌平进士崔学履修志赋诗而成
京北昌平山川秀丽,峰险谷幽、松翠泉清、河流纵横,自古以来胜景多多:金朝皇帝流连忘返的神岭山,刘伯温称赞不已的龙虎台,被诗人誉为“蓟北山川此最幽”的沟沟崖,……仅一条四十里关沟,就有七十二景。
将一个地区的名胜归纳为八景、十景,源于宋朝的画家宋迪。此人擅长于山水画,“嗜古好作山水,尤工平远”。他画了八张潇湘山水图,被后人分别命名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总称为“潇湘八景”。他这一开头不要紧,南宋诗人将西湖风光列出十景,题诗吟咏。
金朝明昌时期,产生了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元朝人对这八景非常认可,“或作为古风,或演为小曲”加以传唱。到了明朝,朱棣定都北京,翰林院的官员们稍加改动,将燕京八景中的蓟门飞雨改为蓟门烟树,相集题咏,“和者相属”。于是各地文人争相效仿,以致“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之诗矣”。
皇陵所在之地的昌平自然不能阙如,隆庆年间,产生了燕平八景诗。燕平就是昌平,后唐同光二年(公元年),唐庄宗李存勖的祖父叫李国昌,为避讳其“昌”字,遂将昌平改称燕平。公元年,石敬瑭建立后晋,又恢复了昌平旧称。
吟咏燕平八景的崔学履是昌平人,嘉靖二十九年(年)的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嘉靖四十三年(年),陕西临潼人曹光祖任昌平知州,聘请崔学履修纂《昌平州志》。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为弥补地方文献缺憾,崔学履毅然担起重任。从嘉靖四十四年(年)春天起,崔学履跑遍了昌平州的名胜古迹、山水村落,查找遍了能找到的史料,历时四年,完成了《昌平州志》。隆庆二年(年)十月《昌平州志》刻版刊行,孙铤作序。这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一部昌平地方志。
永乐帝选定于黄土山建陵
得名“天峰拔萃”亦有仙佛护持
康熙年间昌平地图崔学履选择的燕平八景,是以天寿山为中心的。第一景“天峰拔萃”中的“天峰”,就是天寿山。然而,这座山果然出类拔萃、高于群峰么?此山位于东山口内,河水环山而过,其实并不高峻。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中称此山仅“圆秀”而已。将这样一座小山列为燕平八景之首,是因为“成祖(朱棣)尝驻跸焉”。永乐五年七月,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率风水大师廖均卿等选择陵地,“得吉地于昌平黄土山”。朱棣车驾来到东山口,登临此山向北边一望,很满意,遂“封其山为天寿山”。
嘉靖十五年(年),世宗朱厚熜觉得将这样一座小山命名为天寿山不合适,命改叫平台山,并在山上建造一亭,名“圣迹亭”,御笔题写“圣迹”二字。“亭形圆,以白石为栏,盘旋数十级而上”。崔学履《天峰拔萃》诗咏叹此景云:“翠华行幸处,乐奏上之回。御笔留峰顶,秋风陋汉才。”两年之后,朱厚熜登上平台山祭祀成祖文皇帝。
明末诗人孙繁祉亦有《天寿山》诗曰:“突兀群峰里,嵯峨二水中。波翻千涧碧,花散一山红。圣迹铭犹在。王居势自雄。屹然支半壁,今古仰高嵩。”
平台山原在今十三陵水库中北京九龙游乐园内九龙宫的位置,今已无。
燕平八景第二景为“石洞仙踪”。该石洞为天然溶洞,位于昌平城以北3公里的蒋山上,人称仙人洞,又叫神仙洞。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云:“洞在山麓,可容二百许人。洞口向东,从石梯而下,石皆倒垂奇怪,下为平地。洞内西北有一门,皆石槎牙而成。近门有一大石钟下悬,长数尺。门之内,少入转而南,有石罅如夹道,中深黑不敢入。”如今洞口已封,洞内景色不复存在。
如果说仙人洞是神仙的象征,那么燕平第三景“银山铁壁”就是佛的象征。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介绍昌平州境内的名山,头一座就是银山。因为“山半有壁,其色似铁,世称银山铁壁”,其位置“在州东北六十里(笔者按:此说不确),石梯而上五六里名中峰,唐僧邓隐峰之所居也。”
邓隐峰是佛教禅宗顿悟派名僧马祖道一的弟子,唐宪宗元和年间(年-年)在银山说法,门徒甚多。辽代寿昌年间(年-年),满公禅师在此建了宝岩寺。金代天会元年(),“云门宗”教派的佛觉大禅师来到银山,创建了大延圣寺。佛门高僧相继来到银山讲经说法,聆教弟子多达万人。一时间,银山与江苏镇江的金山齐名,号称“南金北银”。明宣德六年(年),太监吴亮出资重修了大延圣寺。正统十二年(年),英宗驾幸银山,赐额“法华禅寺”。此外,附近还建有弥勒院、铁壁寺、银山寺、法林寺、净业堂等。由于建寺时间久远,圆寂的僧人遂多,高僧的灵塔形成了塔林。
银山之所以被列为燕平八景之一,既是因为它在佛教中的地位,更是因为它毗邻皇陵,崔学履诗句“从来胜迹缘人事,况近皇陵紫气垂”即可证明。
燕平第四景“虎峪辉金”也是一座山。据《昌平山水记》载:“西山口西四里有虎峪山,又三里有大虎峪山。”虎峪山下有一土冈,名叫小金山,正午时分,阳光照射充足,人走在这里,身上、脸上都映出金黄色,这就是“虎峪辉金”的来历。无名氏有首五言诗云:“虎峪名金山,客行初未识。日午山下过,人衣黄金色。”
山光水色雄关青松
不惟美景娱目更兼军政要地
南沙河安济桥旧照“燕平八景”的前四景均与山有关,接下来便要说到昌平的“水”了。燕平第五景为“龙泉喷玉”。崔学履诗云:“龙泉喷寒玉,汩汩无时停。道人对澄澈,游子扬清泠。”又云:“凭虚喷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两首诗说的都是九龙池的景色。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九龙池为嘉靖十五年(年)明世宗(朱厚熜)敕令建造:“九龙池在昭陵西南,于山崖下凿石为龙头,泉出其吻,潴而为池。上有翠泽亭,中一间,旁各三间。门三道,东向,缭以周垣,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如今九龙池所在位置变成农民宅基地,建有民宅,笔者几次前往探寻,都不得门而入。
燕平第六景“安济春流”说的是南沙河。春天冰雪消融,南沙河安济桥下碧波荡漾,渔舟漕船往来,俨然一派水乡风光。安济桥是一座七孔石桥,为明正统年间(年-年)工部侍郎王永和奉旨督建。隆庆六年,朝廷为了解决守陵官兵和边塞驻军的粮食运输问题,派士兵疏浚了从南沙河到通州的一百四十五里河道。从此每月有四万石军粮经水路运抵巩华城粮仓。巩华城内,有建于嘉靖年间成的行宫,为皇帝谒陵往来驻跸之所。可见此景入选,也因与皇陵和朝廷有密切关联。
居庸关,是昌平的北大门,也是北京的北大门。燕平第七景“居庸霁雪”便是居庸关的冬日景色。居庸天险,天下闻名。顾炎武曾如此形容居庸关:“自南口以上,两山壁立,中通一轨”,“其旁皆重岭叠嶂,蔽亏天日”。若是一场大雪过后,崇山峻岭尽披银装,居庸景色更加壮观。因此,崔学履《居庸霁雪》诗云:“雪后琼瑶接霄汉,云连冰玉浑幽燕”。
有雄关霁雪,更有“松盖长青”。燕平八景的最后一景,便是距昌平州城东门外八里的松园景色。松园方广数里,是为皇陵养植的松柏苗木,生长百余年之后,松楸茂密,苍翠森严,成为壮观一景。此处松林亦在军事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嘉靖年间(年-年),俺达进犯昌平,明朝军队埋伏在松林之中,打退了进犯之敌。崔学履诗中“本为陪陵储宰树,谁期荡寇抵干城”一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松园名列八景,不惟壮天下之奇观,也是明朝江山永固的象征。令崔学履没有想到的是,《昌平州志》修成后不到八十年,明朝就亡了,“燕平八景”也遭到了破坏。康熙十二年(年),康熙帝命各地修志,昌平州官福建人吴慎与奉天人耿继先仅用数月便完成了一部新昌平州志。新志修改调整了“燕平八景”,以“神岭千峰”和“沟崖双瀑”取代了“松盖长青”和“安济春流”,将“天峰拔萃”易名为“陵阙晴霞”,“石洞仙踪”易名为“石洞松涛”,并将“龙泉喷玉”的九龙池换成了“龙泉漱玉”的白浮泉。
(原标题:畿辅名区多胜绝:话说“燕平八景”)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