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夏天带来“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现代人热得汗流浃背之时往往会选择打开空调风扇,或者从冰箱里拿出冰镇过的饮料一饮而尽,躺在沙发上纵享凉爽。
在外出之际遇上”烈日当空“更是一定要找个”树荫匝地“,吃个冰棍喝个冷饮才是。往往大家在这个时候会不由的感概,古代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存在是怎么熬过炎炎夏日呢?
但其实古代人的智慧一点也不容小觑,即使没有冰箱空调,也有好法子度过暑日。
01冰产业的发展
从冰的储藏、销售到使用,古人们早已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井然有序,规模宏大,令后人惊叹。
《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有十二个月,令斩冰。”这里提到的的“凌人”,就是周王任命的掌管冰务的官吏,负责取冰、藏冰与用冰等一应具体事务。
冰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古人冬天取冰贮存在早已挖好的地窖里,到了夏天再取用,这是最广泛的冰储藏方法。而储藏了冰,自然也就可以有它的用处。
在周公旦所著《周礼》中曾述,“祭祀供冰鉴”。冰鉴就相当于是古代可以放置物品冰镇的“冰箱”。
冰鉴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放冬天就开始储存的冰,到夏天时内层放置水果等物。
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冰鉴就是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成套置于鉴内。四周放冰块,碗中放酒。
早在青铜时代的王公贵族们便可以享受这“冰镇酒”了,其风味趣味估计也不输今人。
此外中国古人还利用冰来配制冰冻食物,不仅藏存熟食、饮料等,也用冰保鲜水果。不少影视剧中就曾展现出古代冰的用处,比如《甄嬛传》中令人瞩目的华妃宫中的一大缸冰,夏天置于屋中,散发出丝丝凉意,好不自在!
所以其实每到寒冷的季节,负责这件事的官员就会带领下属到结冰的河边挖掘,从河边、湖边把冰运到冰窖里。
除此之外,他们还准备了隔温材料进行覆盖和铺垫,保持冰的干净并且隔绝温度。再密封窖口,待来年可以享用。可以说是每个环节都想得非常周到。
至于民间,老百姓们也有自己的智慧。尽管没有宫廷用冰那样精致复杂,他们摸索出了适用于自己的方法,那就是“菜窖”。
这种方法就是人工在地下挖一个很深的坑,周围用石头和砖块砌起来,用于储存大白菜,白萝卜等蔬菜,这样的储存方法都是从古代传到今天。
而冰的另外一种来源就是人造的。大概到了唐末,在火药生产中无意开采了大量的硝石,发现溶解在水中的硝石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水冷却成冰,从此人们在夏天也能制冰了。
把含硝的土块,放置于桶内,加水经过浸泡。过滤后,再将滤液煮沸或晒至干燥,就得到了制冰的硝石晶体。
硝石溶入水后,还可以用蒸发结晶等方法将硝石再提出来进行重复使用,既不浪费资源,又省去耗费更多人力。
有了这种技术,古代制冷市场进一步繁荣。利用硝石的特性,古代的人们探索制作出了冰饮料。
《宋朝会要》中记载:“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冰务的管理已经成为非常完善和正式的行业。
在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更多样,做买卖的人除了会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还会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
《东京梦华录》上就有记载在六月份的时候,冷饮市场非常繁荣,“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元代的商人甚至可以在冰中加上果酱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市场已经非常相似了,这也足可见冰产业发展的完善与繁荣。
02安度夏日
除了冰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因素让人们酷暑不是那么难挨。
首先是在过去的时代,道路的遥远与落后的交通运输让百姓们没有那么多的手段和财富去得来各种冰镇瓜果。
但是也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落后,许多的污染也没有那么严重。
还未被破坏的臭氧层,未发生的温室效应,让整个地区的温度并不如现在般节节攀高。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当时的人们确实也是“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
大家“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高温实在让所有人心绪不平,流汗不止。
此外,不用冰还有空调“平替”的风扇啊。只不过古代的传统风扇是靠人力驱动或是水力驱动,稍无电力方便。
《西京杂记》里记载,这般技巧早在汉代就发明出来了。长安有一位叫丁缓的巧匠,擅长发明,联动的风扇就是他的佳作之一。
这种风扇又作”七轮扇“,即“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通过一人操作,便能满室生寒。既方便人力,又方便解暑取凉。
除了以上避暑方法还有朴素的摇扇煽风,比如用蒲葵的叶、柄制成蒲葵扇等方法,就地取材,方便快捷又成本低,农田里辛苦劳作的,家里操持家务的,几乎是人人必备,实乃美事一件。
03结语
南朝萧纲描述“滂沱汗似铄”的情景犹在,虽然生活在古代的人们没有现代科技,可是慢生活里的琐碎、惬意也让他们渐渐学会了去抵御高温,找寻悠然。
四方食事,人间烟火,市井长巷,聚拢了烟火,摊开了生活,”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的美好是处于纷乱快生活的现代人不一定能够享受得到的。
夏日绵长,没有空调,蒲扇在手;没有冰箱,凉窖也有。在炎炎夏日,古代人琢磨起消暑来,也是奇招百出啊,古人的快乐或许是我们现在的人没有体会到的,可古人的智慧,我们却是妥妥惊艳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