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我国第一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千伏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线路正式投运50周年。50年来,“刘天关”输电线路累计输送电量亿千瓦时,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保障陇海铁路运行、服务社会民生、促进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开断的原千伏“刘天关”输电线路接入了其他千伏线路。年,为解决西北大三线建设的电力供应问题,缓解陕西关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为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撑,国务院提出在西北地区建设千伏输变电工程。
自力更生遵教导,施工设计凭华夏。“刘天关”输电线路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千伏超高压输电工程,线路起自甘肃永靖县境内,黄河上游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刘家峡水电站升压开关站,经天水千伏秦安变电站,至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千伏汤峪变,横跨陕、甘两省14个县,全长千米,设计输送容量42万千瓦。工程筹建于年3月,次年4月全线开工,年12月竣工,年6月16日投入运行。
我国第一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千伏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线路。“第一”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线路架设在海拔米到米的高原上,翻高山峻岭,跨大河峡谷,穿密林深沟,越冰雪覆地,蜿蜒曲折,跨越铁路干线、重要通信线路等28次,施工难度前所未有。”今年已经85岁的李成秀回忆道,当时他是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班班长。
为保证工程建设务期必成,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不畏山高路陡,不怕天寒地冻,他们用风镐震醒了高山峻岭沉睡的身躯,用铁锹揭去了广袤尘封的砾石面纱,为这条线路的诞生倾洒了汗水和热血,奉献了智慧和才华。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硬是靠手提肩扛,在崇山峻岭中让一条钢铁巨龙腾空出世。
千伏秦安变电站建设时的场景。年6月16日,“刘天关”输变电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把刘家峡丰富的水电输送到关中和天水等工业基地。线路投运后,不但陕甘两省互供电力30~40万千瓦,丰水季节可以“西电东送”,枯水季节则“东电西送”,达到水火相济的目的,同时将陕西、甘肃、青海电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体的电力网络。并且缓解了宝鸡乃至整个陕西地区,三线建设企业用电紧张的燃眉之急,西北机器、陕汽等一大批企业深受其惠。此后,陕西、甘肃两省拉开了千伏电网建设的序幕,逐步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覆盖全省的千伏主网骨架。
该工程也是我国当时输电距离最长、电压等级最高、输电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实现了中国电网从千伏到千伏的升级跨越,在我国电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投运时轰动全国,《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
千伏秦安变电站是该工程重要的枢纽变电站,被列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是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制造、自行施工、自行调试、自行运维的第一座千伏枢纽变电站。站内全部设备由我国技术人员自己设计,然后由国内厂家进行制造,许多设备的试验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千伏变电工程设计、安装走向完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进一步研究超高压输变电技术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由于设备新、技术难,国家将依托该工程开展的千伏输变电技术研究列为全国31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之一。年,千伏超高压输变电技术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千伏“刘天关”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
五十年来,一代代甘肃电力人继承发扬“忠诚担当、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卓越服务”的“刘天关”建设者的优良传统,从中磨砺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工程起点刘家峡水电厂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千伏秦安变电站已经成为“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现在的千伏秦安变电站。以千伏“刘天关”输变电工程技术为基础,借鉴千伏输变电技术经验,甘肃于年建设了全国第一条千伏青海官厅至甘肃兰州输电线路,甘肃电网正式迈入千伏时代。伴随着电压等级的不断攀升,千伏输电线路跨省联络和送电的历史使命,被千伏输电线路逐步取代。年,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利用原“刘天关”线部分区段改造而来的千伏宝秦线与陕西电网解环,甘肃通过千伏麦宝一二线等4条千伏线路向陕西输送清洁能源。年,甘肃向陕西送电0万千瓦时。
如今的“刘天关”输电线路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但老线路依然发挥着新作用。“刘天关”输电线路开断后,大部分线路接入其他千伏线路,支撑了甘肃电网千伏网架的不断发展。千伏秦安变经过4次改造升级,实现了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这一老站重新焕发昔日风采。该站目前拥有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为2×兆伏安。千伏采用双母双分段接线方式,有7条出线。年供电量约23亿千瓦时,为宝兰客专电气化铁路等重要负荷提供电力保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
目前,甘肃天水形成了以千伏麦积山变电站为中心,千伏天水、秦安、兴仁、绵诸4座变电站五角环网运行,千伏陇西、巩昌两座变电站双回路与主网并列运行的主网架结构。天水电网已成为西北电网功率交换中心和甘肃省“南电北调”负荷中心。(贾凤安郭纪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