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历史上,几乎没有人不敬佩杜甫,为他作诗的不胜枚举,作画的也不在少数。
明末清初的画家王时敏,是当时画坛的“四王”之一,他擅长摹古,水平奇高,作品的影响力极大。
王时敏的山水画最为人称道,他有一套《杜甫诗意图册》,是他在康熙四年的时候为外甥董旭咸所作,画里的山水根据杜甫的诗意而成,共画了12幅。当然,这也是一件摹古之作。
画中构图受到了黄公望的绘画结构影响,中景景色颇为丰富,远景则被直接拉向近景,构图中有意识地呈现出起伏、开合之势,这种方法后来被王原祁借鉴成为“一层坡、二层树、三层山”的构图,并成为正统派山水画的典范性结构。
王时敏一生讲究摹古,这套作品也将他的这种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笔墨技法上,他不仅摹仿了黄公望,也融合了董源、巨然、王蒙各大家。虽然是摹的,但却别具有自己的风格,其墨法淳厚,远近中的景物都各有法度,山林、小桥、溪流、茅屋,或勾或点,各有风姿。
第一幅中的诗句摘自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画山崖壁立,林木葱茏,既有左边深山里的飞瀑直泻,也有右边的山中流水。画面最下方还画了一个渔翁,正停好了船,上岸将要回到半山腰隐现的两间瓦屋。此间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第二幅出自《南邻》——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画暮色迷濛,远处隐约可见一轮黄色新月,山中、平湖皆被薄云雾气笼罩,山脚下有一座草堂,柴门前的两个人似乎正在分别,如此景色于苍润中带着清秀,内容也正好和诗意相符。
第三幅出自《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致,正如杜甫在诗中写的那样,这里绿水缭绕、春意荡漾,一片翠绿的景色中有春花点缀。近景是临江近水的草堂,似乎是为了迎接客人,有一人正在打扫树下的落花,既有雅致,又显得秀丽可爱。
第四幅出自《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断壁过云开锦绡,松隔水奏笙簧。
画中绝壁陡峭,山中云雾渺茫,一条阔大的江水将此隔开,近景的青松挺且直,有一人正倚靠在弯曲的枝干上,正看着眼前的山水迷离,好似有缕缕愁思缓缓生出。
第五幅出自《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此诗是当年杜甫到涪城香积山所作,此处依旧是山水依傍的好所在,更妙的是那火红的枫木,为这秀丽的景色更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
第六幅出自《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是杜甫最出名的七律,诗中描绘了许多凄冷的意象,有飞鸟白沙,落叶江水,景物冷淡惨白而有萧瑟肃杀。画中将这些景物一一绘出,在中景处还有一个亭子,里面有位静静伫立的文士,似乎就是千年前的杜甫,正在默默地仰望茫无边际的景色。
第七幅出自《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寺浮烟翠且重。
这首诗是杜甫在蜀州时所作,那天他在黄昏时分登上四安寺,看到落日下飘动的云烟和雪峰,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寄与好友裴十迪。
第八幅出自《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诗写名将严武五月时分到杜甫的草堂拜访,杜甫待客殷勤,非常自谦。画中描绘出草堂的秀丽景色。
第九幅出自《秋兴八首》——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这是杜甫寓居夔州时创作的一组诗,此为其中第二首,写杜甫身在孤城,从黄昏坐到深夜,兀自翘首望长安,长夜漫漫,只见一轮圆月高悬,月光照在石上藤萝,也照到了洲前的芦荻花。王时敏在画里描绘的是坐在月夜泛舟的人,正抬首仰望天上的明月。
第十幅出自《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又是枫叶灿烂时节,有小舟泛于江上,石崖横出,飞橹迅行,则可见开满菊花的岸越来越远。当时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秘书还没有走。
第十一幅出自《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疏帘看弈棋。
此为杜甫名句,诗中主人与宾客在楼内观棋下棋,外景云雨渺茫,光景绝妙,一写室外,一写室内,意境幽邃清远,含而不露,浅明而又深邃。
第十二幅出自《题张氏隐居二首》——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这首诗写的是张氏隐居之处的清幽景象,此时冬季刚刚结束,还有残余的寒气和冰雪挤在山涧通道中,到傍晚时分,杜甫才抵达张氏的隐居处。
王时敏在画里,也勾勒了积雪难消的雪山,时至初春,已有绿意点缀,一个拄杖文士正行走在山脚溪水边。
这就是王时敏的《杜甫诗意图册》,这是他的晚年之作,此时的他已经将临古之风发挥到了极致,就如这套山水,集众家所长,却又浑然一体,细秀清雅、大气淳厚,画得很有味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