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13346256.html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写景句子赏析,抓住景物特点和写景手法,把握景致美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从“苦难经历”中体会作者对格拉丹冬的深沉热爱对生命的、历史的感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并用体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写景句子的赏析,把握景致美

教学难点:

从“苦难经历”中品味对格拉丹东的热爱之情和对生命的、历史的感悟

三、过程与方法: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任务,学习环节主要有把握第11、第12语段中所写的景物及景物特点;理解第11、第12语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从第11、第12语段延伸到对整个课文的分析,并比较此文和《壶口瀑布》在写景状物和抒发感情上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年、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年获庄重文文学奖,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介绍背景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3.课文链接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4平方千米,有冰川条。雪线高度北坡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

裸露(luǒ) 黧黑(lí)    酝酿(yùnniàng)

冻疮(chuāng)砾石(lì)接踵而至(zhǒng)

虔诚(qiáng)诅咒(zǔzhòu)腈纶(jīng)

懈怠(dài)敦实(dūn)熠熠生辉(yì)

(2)词语解释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后跟。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诅咒:咒骂。

虔诚:肃敬而有诚意。

懈怠:松懈懒惰。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皱褶: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二、学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3.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4.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三、全班自由朗读全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品读第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品读第10-11自然段。

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

3.品读第12-14自然段。

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受: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3.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一条潜在的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②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四、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这篇游记以时空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河、冰塔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六、课文总结

诗人汪国真曾说: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这节课我们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跋涉和旅行,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河是何其的壮美,何其的神奇,让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为这些探险者的勇敢乐观而感动。

七、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全书,增进对藏北、西藏的认识,并将读后的感受写在我们的“五个一”笔记本上。

八、教学反思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既有古文的游记(《小石潭记》),又有整个单元(第五单元)的现代文游记,还有《学写游记》的写作实践,可见,“游记”是本册书本非常重要的一块学习内容。古代游记中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在现当代文学中,往往还被赋予历史与人文内涵以及人生体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传统笔法“情景交融”的继承与发扬。

这堂教读课因为是校公开课,为了呈现课堂的完整性,着重抓住了景和人的“壮美”这个重点来整体把握,以期对这种独特的游记文章产生真实而震撼之感。这种独特,是因为景的独特,环境的独特,更是因为去的人的独特,这样的独特,是人对大自然的探索、敬畏与热爱,这种自虐式的“游”是对人自身的一种挑战,如果说挑战的目的性、功利性太强,那么,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二为一。

以图画版思维导图、图片播放、作者简介、语句细读等方法尽力让学生走进文本,争取让学生更好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因为课堂时间限制,朗读没能更好地实践,一堂课的美感需要动听的朗读和思想的声音相结合,朗读课文能让学生把内心的理解更漂亮地释放出来,是走出文本的重要途径。

游记作品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尤其在配上写作教学就更加需要加强对学生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灵活运用的反复指导与实践了。课外阅读也是非常必要的,像朱自清的《欧游杂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等。相信游记教学在语文课堂内外一定会是一朵盛放的奇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